俄红场阅兵将展尖端武器 庆典规模创历史之最
[ 导读 ]俄罗斯总统办公厅主任谢尔盖·伊万诺夫2日说,定于5月9日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举行的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祝活动将比10年前规模更大,阅兵式将首次展示“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等新武器,俄军最新型主力战机苏-35也将首次亮相红场阅兵。
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士兵在红场进行夜间彩排。C FP供图 洲际导弹
阅兵式
时间
◎2015年5月9日
军力(部分)
◎15000名俄罗斯士兵
◎1300名外国士兵
◎200辆装甲车辆
◎150架战斗机
俄罗斯总统办公厅主任谢尔盖·伊万诺夫2日说,定于5月9日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举行的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祝活动将比10年前规模更大,阅兵式将首次展示“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等新武器,俄军最新型主力战机苏-35也将首次亮相红场阅兵。
伊万诺夫同时表示,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是俄罗斯自己的节日,就算应邀出席的外国领导人比60周年时少,在俄方看来也不是很重要。
历年来规模最大一次
伊万诺夫当天接受今日俄罗斯电视台采访时说,今年庆祝活动的规模将比60周年时更大,俄罗斯国内外150座城市将举行游行庆祝或阅兵。俄罗斯军人将参加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等地举行的阅兵式,俄罗斯5座海港城市将举行海上阅兵,还有5场航空表演。
“当然,最主要的将是莫斯科的活动。”伊万诺夫说,红场阅兵定于当地时间9日上午10时开始,分为“历史”和“现代”两个部分,将有大约1 .5万人参加。
按照英国广播公司的说法,这次红场阅兵预计将是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除大约1.5万名俄罗斯士兵,大约1300名外国士兵也将参加阅兵,包括来自塞尔维亚的精英卫队和印度的掷弹兵。
在“历史”部分中,一些俄军士兵将穿着70年前的苏联军装,举着红军各方面军的军旗及各部队旗帜,著名的T -34型坦克、当年用过的军用卡车将重现历史。
首次展示“顶级”最新武器
伊万诺夫说,在“现代”部分中,俄方将首次展示“顶级”最新武器系统,其中,R S-24型“亚尔斯”多弹头洲际弹道导弹将“压轴”登场。
伊万诺夫还说,俄军新型装甲运兵车、高精度火炮、苏-30和苏-35战机也将首次亮相红场阅兵。俄罗斯国防部先前证实,新武器还包括使用7对负重轮和可远程操控无人炮塔的T -14“阿玛塔”主战坦克。
在举行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前夕,俄新一代主战坦克“阿玛塔”T -14的面纱被揭开。
英国广播公司4月28日报道,在一场庆典彩排中,包括“阿玛塔”T -14在内的一些俄军事装备亮相。这些装备的照片发布在俄国防部网站上。
另外,大约200辆装甲车辆和150架战斗机将出现在阅兵式上。其他预计亮相的军事装备还包括S-400地对空导弹系统。 新华社特稿
最新武器
“阿玛塔”主战坦克
搭载远程操控无人炮塔系统
俄媒报道,“阿玛塔”T - 14主战坦克配备远程操控无人炮塔系统和125毫米口径的滑膛炮,可以发射制导导弹和炮弹。相对俄现有坦克而言,“阿玛塔”的双人乘员能得到更好保护,他们将位于远离主炮的加固舱内。
根据俄罗斯国防部红星电视台的说法,“阿玛塔”的底盘可作为搭载其他武器系统的平台。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则说,“阿玛塔”可以“变成一辆完全自动化的作战车辆”。
总体而言,相对于俄军队目前装备的T -90主战坦克,“阿玛塔”在电脑技术、速度和操纵性等方面的性能更为优越。俄打算自2020年开始装备大约2300辆“阿玛塔”,以取代苏联时代的坦克。李良勇
“亚尔斯”洲际导弹
可携带至少4枚分导式核弹头
R S- 24型“亚尔斯”洲际导弹是在“白杨- M”洲际导弹的基础上研发。
“亚尔斯”增强了发射前的隐蔽性,提高了核打击成功率的稳定性,可携带至少4枚分导式核弹头,即便目标受带有空天防御结构的梯次配置反导系统保护,也难逃一击。
新宗
态度
美欧等国首脑受邀却故意不来
俄方:外宾不来也无所谓
作为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筹备委员会主任,伊万诺夫说,俄罗斯将热烈欢迎外国贵宾参加在莫斯科的庆典,不过,他们的到来只是会增加这一天的重要意义。言下之意,美欧等国领导人受到俄方邀请却故意不来,俄方无所谓。
伊万诺夫承认,今年确定来莫斯科的外国领导人比2005年时有所减少,尤其是美国、英国、法国等二战时盟国的领导人。
就俄方是否满意外国代表团、特别是欧洲国家代表团的数量,伊万诺夫说:“首先,这是一个俄罗斯的节日。胜利日对俄罗斯人来说具有重大意义,让他们骄傲,他们希望强调苏联在击败纳粹主义上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准备热烈欢迎应邀而来的客人。但是,我要强调的是,这首先是我们国内的节日。”
伊万诺夫介绍,已经确定出席庆典的领导人来自独联体国家、“金砖国家”和多个亚洲、欧洲国家,以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等国际组织领导人。
他提醒媒体注意,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定于10日访问莫斯科,与俄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会晤,并一起向无名烈士墓敬献花圈。
[责任编辑: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