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图牧吉保护区半散放大鸨在我国首次繁殖成功
林业厅政府网7月11日讯 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以保护大鸨为主的保护区,在2016年5月31日,保护区在半散放的饲养条件下,通过自然孵化繁殖成功,首次获得了幼雏,这在我国属于首例。
2016年初在保护区救护繁育站人工饲养的半散放大鸨种群有12只,已经形成初步的繁殖种群规模。据此保护区在没有专项经费的投入情况下,于长江局长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韩莫日根副局长亲自带领局里部分干部建设大鸨繁殖笼舍。建成后的半散放区建筑面积达3880平方米,笼舍高3--4米,砖木结构,总投资50余万元,外墙是砖墙,里面全是呢绒软网,里面的支撑木柱全用海绵包装,内有防晒网布,可以为大鸨遮挡阳光,避免暴晒,良好的半散放场地为大鸨提供了适宜其生存及繁殖的环境,地面人工栽植西伯利亚杏和种植紫花苜蓿,在繁殖期增加营养,投喂蚂蚱、面包虫、鸡蛋、牛肉等饲料,满足了大鸨在不同时期的营养需求。对大鸨的食盘进行定期的消毒,同时对大鸨注射疫苗,防止疾病的传播。半散放区建在远离人为干扰的救护站的西南侧,杜绝了人为的干扰,为其创造了完全模拟自然的生存环境。
笼舍内安装了六个监控摄像头,全方位的旋转监控,东北林业大学专家田秀华教授及她的研究生杨凯滨与保护区工作人员一起进行监控。从越冬到发情、求偶、孵化等整个过程都进行了24小时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作出对策,也为大鸨的人工繁育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2016年5月8日下午和10日上午分别产1枚卵,共2枚卵,巢位于半散放区东南方向,8日下午开始孵化,5月31日00点57分第一只雏鸟出壳,5月31日07:47分第二只雏鸟也顺利出壳,孵化期为24天,整个孵化过程完全是依靠雌鸟独立完成,属于自然孵化。顺利出壳的幼鸨第二天就能够在亲鸟的带领下自由行走,并由亲鸟喂食,目前这些雏鸟已经度过了危险期,生长发育状况良好。
图牧吉国家级保护区半散放大鸨的繁殖,从求偶炫耀、孵化到育雏,完全是在自然条件下完成的,并无人为干扰,这在我国属首例,填补了我国大鸨半散放的自然状态下繁殖成功的空白,推动了大鸨的保护事业,为野外大鸨的种群壮大奠定了基础。(周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