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历史文化的根脉
原标题:保护好历史文化的根脉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博物馆,文物修复师张清秀(左)和巴特正在给一件陶器进行修复上色。在这里,一些文物保护工作者默默维护着一座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的光辉。文物修复、考古绘图、藏品管理员……这些在外行眼里充满神秘的工作,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耐心和专注。王伟 摄
草原蕴藏的文化遗产
家底很丰厚
早在50万年前,今内蒙古地区已经有远古人类的活动,匈奴、东胡、鲜卑、契丹等古代北方民族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丰富而璀璨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更加懂得文化传承保护的意义。通过几代人的努力——
元上都遗址成功申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74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66处,盟市、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00处,不可移动文物点21000处,3万余幅古代岩画,7500公里历代长城。国有博物馆馆藏文物50万件(套)……
蒙古族长调、呼麦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42名国家级传承人,399名自治区级传承人,1477名盟市级传承人, 12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这是内蒙古文化遗产的家底,也是草原人民文化自信的“根”与“源”。
2014年文化遗产保护
成绩单很亮眼
刚刚过去的2014年,显然又是丰收的一年。
时刻守护着草原上文物的马背文物保护队,受到国家和自治区领导的表扬,国家文物局在我区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
这一年,蒙古族图案等11个非遗项目、6个拓展项目进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公示名单;我区国家级传承人莫德格、罗布生荣获第三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可移动文物普查已经完成了国有单位文物收藏调查的阶段性任务,系统内文物信息采集登录工作全面展开;16座古村入选2014年第三批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传统村落名单……
非遗抢救性保护“双百工程”和内蒙古文化艺术长廊建设计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技艺技能抢救项目》已完成28个项目60名传承人的采录工作;阿拉善左旗恒瑞翔地毯有限公司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非遗保护“千校万户”推广计划进展顺利,已经与近100所民族学校签订协议;《蒙古族传统服饰典型样式》出版。
2015年文物保护
开启新征程
2015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评出2014年度六大考古新发现,陈巴尔虎旗岗嘎墓地因其为探寻蒙古族源提供了考古实证入选。开年的好消息令世人瞩目,也充满对这一课题破题的期待。
在人们的期待中,内蒙古开启了文物保护新的征程。
与往年不同的是,广大文物工作者在“启程”时,带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叮咛:“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让我们的城市建筑更好地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
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内蒙古作出了这样的安排——
加强传统古村落民居的保护,重点以“万里茶道”内蒙古段,古村落奇乾村、美岱召村和隆盛庄村等村庄的调查与保护为突破口,加大对内蒙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的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要深入做好元上都遗址的保护、管理等工作,推动以元上都遗址保护为重点的蒙元历史文物保护、考古、展示工程。
加大对文物大遗址、古建筑、长城等文物的保护力度,推动辽上京遗址、萨拉乌苏遗址进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预备名单。在赤峰市与朝阳市签署了联合申遗协议的基础上,做好与辽宁省开展红山文化申遗对接工作。
……
留住记忆,记住乡愁,护住根脉,草原的精神家园将更加亮丽!(记者 刘春 实习生 周伟)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