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宝山区倾力打造民生改善“升级版”

23.03.2015  13:57

  2014年,元宝山区在改善民生方面投入14.9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71.6%,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今年,元宝山区以改善民生、增加人民福祉为根本,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倾力打造新常态下的民生改善“升级版”,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精准发力,促进就业创业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去年,元宝山区积极开展创业型城市建设,不断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300个,新增就业人口3776人。   今年,元宝山区委、区政府将关乎百姓根本利益的就业问题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该区提出,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快开发试验区、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园区和宝山信息科技大厦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打造创业型城市。年内开发公益性岗位300个,城镇新增就业人口3500人。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和返乡人员自主创业。突出抓好城镇困难群体、特殊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兜牢底线,完善社会保障   如今,元宝山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已实现全覆盖,城镇低保月标准和农村低保年标准分别提高15元和144元,新农合参合率达到了105%。在此基础上,元宝山区立足保基本、兜底线,今年将从四方面完善社会保障工作:抓好非公企业、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和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确保提标扩面后养老、医疗保险等各项制度健康运行;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适时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开展受灾、特困人员救助和医疗、教育、住房救助,为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保障。    持续作战,推进扶贫攻坚   五家镇房身村通过“三到村三到户”扶贫项目的实施,建设了110栋高标准日光温室,栽植的辣椒、茄子等蔬菜在去冬今春市场上销售良好,每栋温室收入3万元左右,50余户村民从中受益。去年,元宝山区争取扶贫资金1650万元,实施“三到村三到户”、移民搬迁等重点扶贫项目11个,3504人实现了稳定脱贫。   元宝山区提出,今年要进一步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做好各级领导干部联系贫困点和对口包扶协调对接工作,全力争取帮扶项目资金,争取进入自治区革命老区行列。严格执行扶贫开发计划,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实施好“三到村三到户”、金融扶贫、教育扶贫、生态脆弱地区移民扶贫等项目,年内扶持3500人稳定脱贫。    利民惠民,建设美丽乡村   走进平庄镇前进村,院落整齐划一,道路宽阔平整,标准化卫生室、文化活动室设施功能完备,村民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便民连锁超市商品齐全……过去一年间,前进村村民切实享受到了“十个全覆盖”带来的实惠。   去年,元宝山区投资2亿元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完成危房改造1600户,街巷硬化176.4公里,安全饮水工程3处,村村通电及电网改造升级62.3公里,户户通广播电视3200户,改造完善村文化活动室66所、标准化卫生室10所、便民连锁超市22家。多处民生“短板”不断补足,全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殷实、幸福。   元宝山区今年将结合“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的推进,全面开展“五美”村庄建设。计划投资9000万元,硬化街巷20万平方米,美化绿化12万平方米,铺设污水管网1.6万米,建设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广场15处,增设公厕、垃圾转运站等环卫设施812处,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创建12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和12个美丽乡村达标村。加快发展“一村一品”、生态农业、乡村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积极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和水源地保护工作,继续推进河道整治和洗煤厂治理,切实提升环境承载能力。大力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经济林示范工程,重点区域绿化造林1万亩,让群众享受绿色空间、呼吸新鲜空气。

  

[责任编辑 张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