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先进治沙技术在内蒙古应用试验成功
近日,一项最新治沙技术成果在中国科学院权威刊物《中国科学》和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英文)发表,该成果通过在内蒙古地区沙漠实地实验,成功使荒沙转变成能供植物生长的“土壤”。
在位于内蒙古阿拉善乌兰布和沙漠的生态恢复试验基地中,玉米、小麦、向日葵等70多种植物,在一块25亩的“绿洲”上长势旺盛;蛙类、鸟类和许多昆虫也在这里安了家。然而就在几个月前,这里还是黄沙漫天的荒芜之地。
让沙漠变绿洲的,是重庆交通大学易志坚教授团队研发的一种叫做植物纤维粘合剂的先进技术成果。据了解,该团队经过常年的基础研究,在力学领域成功发现了“物质的颗粒约束决定物质的状态”这一原理,并首次发现了土壤颗粒间存在一种“万向结合约束”,这种约束使得土壤可以让植物根系在其内部生长,并且保水、保肥和透气。如果让不具备这种约束的沙粒间也产生这种“万向结合约束”,沙漠的土壤化就有了可能。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易志坚和团队耗时7年进行攻关,终于从植物纤维中提取出一种粘合剂,实验证明将这种粘合剂放到沙里,再添加适量的水,就能够让沙子也像土壤一样粘合在一起,再施以养分,植物便可以在土壤化后的沙土上生长。
2016年4月,该成果在内蒙古阿拉善盟开展大规模应用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成果对沙体固定成效显著,并表现出良好的抗风蚀能力,改造后的“沙土”与自然土壤在力学特性和生态属性上没有区别,适合植物生长,大规模改造成本为1500~2700元/亩,一次改造后即可持续耕种,且后续种植对土质具有提升作用。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钟志华院士在试验区实地考察后表示,运用力学原理实现沙漠向土壤性能的逆转,目前国际上没有公开报道的先例。此项技术是治沙思路的重大创新,有望成为沙漠变绿洲的根本手段。
(综合重庆日报、创新重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