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生命 长留光明——记鄂温克旗眼组织捐献者周玉才
呼伦贝尔市红十字会
有一种爱,叫大爱无垠,有一种情,是情深似海,这种大爱,这份深情,超越了生死,忽略了个人,只是单纯地把自己拥有的无偿地捐献给需要它的人,不图回报,不求感激。这种精神让人震撼,让人感动,尤其是亲眼目睹了这份爱与情的传递过程,更是让人在感动的同时生出一种深深的敬佩之情。有这样一个人,用一种超乎常人的情怀为我们演绎了一幕感天动地的人间大爱与爱心接力赛,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延续了下去,也为别人送去了光明。他就是享年57岁的周玉才,他是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华能伊敏煤电公司一名普通的职工。
2016年初,周玉才肺癌骨转移,在弥留之际,他没有更多的伤心绝望,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但是他不想就这样带着遗憾离开,他希望将眼组织无偿捐献,为他人带来光明。更能把他无限眷恋的家人与亲人的身影长久地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谈起父亲捐赠遗体的决定,身为女儿的周慧抱着她自己5岁的女儿哭着说道:“起初受到传统观念影响,作为家人的我们是极力反对的,但父亲始终坚持,他觉得能让失明的人见到光明,能够帮助需要的人,也是让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的另一种方式,更是诠释生命意义的另一种形式。捐赠遗体,这是父亲最大的心愿。”家人被周玉才坚定的信念所感动,最后给予了他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7月7日,鄂温克旗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来到伊敏河镇向周玉才老人的家属介绍了捐献流程,详细地解答疑问,女儿周慧代父亲签下了眼组织捐献志愿书。7月9日上午9点30分,呼伦贝尔市红十字会、鄂温克旗红十字会两名工作人员同呼伦贝尔红十字眼库两名医务人员,驱车70公里赶往周玉才老人家乡所在地伊敏河镇,上午11点30分,成功摘取捐献者周玉才的眼组织,并将其存放于红十字眼库,适时为眼疾患者进行移植。
失去父爱的心痛总是如影随行,女儿周慧一直走不出去父亲就这样离去的阴影,但是唯一让她和家人感到安慰的就是父亲虽然离去了,可父亲的那双眼睛会在为别人送去光明的同时,默默地注视着她们,温暖着她们。周慧说,父亲一辈子都是一个本分老实,踏实肯干的人。在我们的采访中,周围的人也给予了周玉才很高的评价。在领导眼中,周玉才是一个踏实肯干的好同志,曾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荣誉。在同事眼中,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搭档,脏活累活抢着干,危险困难顶着上。在朋友眼中,周玉才是一个乐观、富有爱心的人。对于周玉才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周围的邻居、同事、朋友们除了感动,更多的是敬佩。周玉才的做法也深深地触动了他周围的人们,他们纷纷表示,将来希望也能够像周玉才那样加入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的行列,让生命以另外一种方式得到延续。
周玉才老人成为鄂温克旗首例、呼伦贝尔第8例眼组织捐献者。目前,呼伦贝尔全市已累计登记眼组织志愿捐献者193人,遗体捐献登记78人,器登捐献记官91人。2007年,呼伦贝尔市红十字会系统发起了眼组织无偿捐献宣传动员工作。 2009年3月、2011年5月,海拉尔区居民张占柱、杜海霞2位志愿者分别将眼组织捐献到黑龙江省眼库和内蒙古朝聚眼科医院,他(她)们的眼角膜使4位眼病患者重获光明。2011年9月,呼伦贝尔红十字眼库正式成立。眼库的成立为呼伦贝尔广大眼组织捐献志愿者提供了奉献爱心的平台,为眼疾患者搭建起了一座通向光明的桥梁。2011年9月到2016年7月,先后又有志愿者陈清林、刘洪亮、毕成海、纪焕霞、张桂义、周玉才等6人成功捐献眼组织,使6名眼疾患者重获光明。
呼伦贝尔市红十字会系统将以此为契机,大力宣传,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捐献眼组织的行列中来,续写生命、留下光明,让更多的眼疾患者重获光明。今后呼伦贝尔红十字眼库将本着“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进一步推动全市眼组织捐献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促进全市眼组织捐献事业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