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狂抢红包,这个春节蛮拼的!
原标题:全民狂抢红包,这个春节蛮拼的!
过年派发红包是中华民族一直传承下来的新年习俗。长辈给孩子发红包,把祝福带给他们,红包里的压岁钱不在多少,主要的意义是让孩子开心,象征带来好运,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但是今年春节,线下的红包显然没有线上的红包火,网络红包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红包的看法,电子红包制造了数十亿元的现金流,这个春节成了抢红包的舞台……不少市民戏称,年夜饭没吃好、春晚没看好、话没说好,主要任务就是抢红包了,生怕一不留神错过。红包,除了现金,还有话费、流量、油卡、代金券等等,让人摇到手酸,甚至眼花缭乱。
压岁钱少了年味浓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红包变得厚重了,以往就是给孩子们压岁钱,一二百元就行,寓意带来好运,但是后来演变成攀比、变相拉人情的‘工具’,500元、1000元都不算多,甚至出现了‘天价红包’。今年,我觉得这种情况大有改善了,几乎不见大额红包,大家都觉得没必要攀比,亲人之间更看重的是亲情和关爱,而且没有了团拜会、同学会等各种聚会交际,也减少了以红包之名行私下之情的机会,挺好的。红包变薄了,但是年味更浓了,亲情更浓了!”上班第一天,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政府部门工作的胡先生告诉记者,他的孩子今年收到了700元压岁钱,都是亲人派发的红包,大家都商量好了,不能让红包变厚,互相之间每个红包内只有100元,寓意百事百顺,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学业有成。
近日,微信中一则《压岁钱这样弄一秒变土豪》被不少微友转发,如何帮助孩子打理压岁钱?如何让压岁钱变得更有意义?不少微友吐槽,童年的压岁钱大多交给了妈妈,是存起来了还是被花了,自己都不清楚,家长一般不会把压岁钱给孩子随意支配花掉,更不会让孩子自己打理,避免孩子养成铺张浪费的习惯。于是,压岁钱理财成为热门。
2月25日,记者从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民生银行等多家银行了解到,春节过后,咨询儿童理财账户的市民逐渐增多,家长们都希望既让孩子参与理财,又让孩子认识到科学管理的重要性。银行方面针对客户需求,推出了多样儿童理财产品,与普通账户享受同样的利率政策,而且保本无风险,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一般存入金额不多,所以利润率相对偏低。还有银行推出了压岁钱专属理财,由家长账户操作理财,孩子在18岁以后取出,但是存入门槛大多在5万元起,回报较普通储蓄要高一些。在众多银行纷纷行动时,保险公司也不甘落后,推出了一系列针对儿童的医疗险、意外险、教育险等,让压岁钱为孩子保驾护航。但是回报高的同时,购买周期长、条款复杂等原因,也让一些家长有点犯难。
采访中,不少家长表示,压岁钱除了美好的祝愿,也可以让孩子懂得一些理财常识,只要合理使用,不仅是家庭财产增值的保障,也让孩子得到了锻炼,从小认识到理财的重要性。玉泉区民生花园小区的刘女士对记者说:“俗话说‘三岁看大’,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早期‘财商’,合理安排自己的压岁钱,这看似很简单,但是从教育角度考虑,会对孩子的世界观、消费观产生微妙的影响,所以家长们要重视起来,不能让孩子随便或任性花钱。”
抢红包抢到手酸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我坐你对面,你却在抢红包。”这个春节,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手机红包大战而发生了一些变化。
掀起这轮轰轰烈烈大战的两位主角——微信和支付宝分别发布的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微信红包收发总量为32.7亿次,“春晚摇一摇”互动总量超过110亿次;截至大年初三,支付宝红包总参与人数(除去重复参与人数)就已经超过1亿。这一数据着实惊人,甚至有点疯狂。
春节期间,从大连赶回包头过年的何先生和妻子就是“疯狂红包大军”中的一员。大年三十晚上,他们两个人顾不上好好吃饭、好好看春晚,平均十几二十分钟就拿起手机刷开屏幕抢红包,抢了支付宝红包,还要抢微信红包,还有很多企业红包、微店红包、好友红包,忙得不亦乐乎,眼睛干涩手指酸痛仍不停歇。何先生自嘲地说:“这个年过得真忙,一天就是抢抢抢,我妈开玩笑说‘你俩能抢多少钱,妈给你俩5倍,你们别老看手机了,和妈说说话呗’,弄得我们挺不好意思。其实抢红包也不是为了抢多少钱,更何况也没多少钱,加起来不过几十元,就是感觉挺有瘾。其实,抢红包享受的是疯抢的过程。”
根据支付宝数据显示,在所有发支付宝红包的用户中,90后用户的占比最大,达50.03%,发出的红包个数也最多;80后用户位列第二,占比达39.85%。
当然,抢红包不仅是年轻人的专利,不少中老年人也赶了一回时髦,加入了抢红包的队伍。家住包头市青山区的曹先生向记者介绍:“我都50多岁了,春节前和同事学会了用手机抢红包,没想到上瘾了,一发不可收拾,大年三十晚上不停地摇晃手机疯抢红包。我妈今年都快80岁了,不懂抢红包,看见我使劲摇手机,她就说‘手机坏了就买个新的,信号不好就在屋里转转,你老摇它也解决不了问题啊’。我感觉她说的话像小品里的台词似的,一家人挺乐呵的。经过一晚上的不懈努力,我和妻子抢了60多元,每人充了手机话费30元,感觉省下的就是挣下的,虽然不多,但是很欢乐。”
记者从网上看到,春节期间,有不少关于“红包节”变成“红包劫”的报道。一名90后小伙因为疯狂抢红包、发红包,每天连续盯着手机4个多小时,猛戳屏幕,连续3天下来,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变得僵硬,不能弯曲活动了,经医生检查,被确诊为腱鞘炎。还有报道称,一名女子疯抢红包,被老公埋怨,老公称:“抢多少我给你多少。”两人还由此引发了家庭矛盾。
从疯抢红包看营销大战
疯狂的手机红包背后,是疯狂的抢红包者,是更疯狂的市场份额之争。
据业内人士介绍,去年春节,手机抢红包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而今年春节便以势不可挡之势异军突起。手机红包在改变了传统风俗的同时,也掀起了互联网巨头对移动支付和线上社交圈的激烈争夺,以及众多商家通过这一新的传播途径对用户的吸引。
采访中,不少市民告诉记者,在抢红包的过程中,经常看到汽车、食品、化妆品等各种广告,显然企业通过“红包盛宴”宣传效果不错。另外,一些市民在收到红包的同时,不经意便关注了企业的公众账号,还有人收到了购物礼券等,不管是否会使用,企业公众号的推广和礼券的散发都成功传递了营销信息。
在首府从事媒体行业的于女士空闲之余开了一家专门经营童装的微店,春节期间,她不仅自己抢了红包,也给关注她微店的顾客定向派送了红包,总额2000多元。她说:“我经营微店1年多,有一些固定的妈妈顾客群。我的微店需要推广,但是也没什么途径来操作,这次通过抢红包,又吸引了不少妈妈的关注,我觉得抢红包不仅让全民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增强,也体现了商业营销的价值更为重要。”还有业内人士指出,移动支付是未来互联网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而红包是轻松、有趣的媒介,作为商家,更看重的是可以借此自然地发展用户、养成用户移动支付的习惯。
在热闹的红包大战中,谁是赢家?有专家算了一笔账:手机红包制造了数十亿元的现金流,有很多没有被领取的红包,还有很多没有被提现的红包,这都将使微信、支付宝积累众多沉淀资金,短暂的滞留也会带来丰厚的利润。以微信红包60亿元的资金流动为例,如果30%的用户没有领取现金,那么其账户可以产生18亿元的现金沉淀,无利息。因此,有人戏称,春节红包抢得最多的其实是“微信支付宝们”。当然,也有专家反驳,第三方支付机构不得擅自动用沉淀资金,所以沉淀资金在账户停留时间较短,所带来的利息总体上规模较小,并不会有所谓的“资本游戏”那么夸张。
记者注意到,不仅有互联网的大佬们豪气冲天,撒出大把红包,还有不少是亲友间、朋友间的互动发红包,这也让抢红包成为春节的一大娱乐项目。人们在一起都要说说抢红包的心得,比比抢红包的战果。有报道称,据微信数据显示,来自深圳的一位男性用户大年三十收取69478.31元,成为微信红包榜的头名;而支付宝方面,来自杭州的朱先生春节开启了“群红包撒钱模式”,总共发出了64520个支付宝红包,总金额达26万元,成为全国最慷慨的“土豪”。
不仅是游戏更是商机
宜齐商城运营总监乔志强:羊年春节,红包大战以微信、支付宝唱主角,新浪微博、京东商城、百度、快的打车等网络平台也是努力参与其中,还有一些传统品牌企业借势营销,抢红包游戏是热闹非凡,全民狂欢。
作为内蒙古的电商商务,宜齐商城今年春节也发放了不少红包给会员。我认为这是一个“引流”的过程。大家都知道,电商烧钱基本就是广告投放,抢红包借助春节精准投放,定向“引流”顾客,电商虽然花钱,但是花得值了,顾客忠诚度、友好度都取得好的效果,积累了客户,吸引了关注,提升了形象,也对品牌影响锦上添花,可以说是利大于弊。
我今年比较看好微信抢红包,感觉快捷、方便,尤其在朋友圈内抢红包、发红包,通过和朋友互动增进了感情。抢红包不只是一场游戏,最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消费者和企业用户,培养了消费者移动支付的习惯,吸引了企业的广告投放,这是抢红包的最大功劳。以红包争夺用户入口、搭建移动支付平台、建立O2O生态系统,这才是互联网公司布局红包的思路。
有人质疑,酣畅淋漓、热火朝天的抢红包,是不是影响了年味儿,淡化了亲情,甚至指责抢红包毁春节。其实,对于抢红包这种新兴营销模式,不管是从商业角度,还是从参与互动,都在摸索阶段。我们看到,“块儿八毛”的抢红包看似不起眼,但却格外受欢迎,它让老百姓乐了,电视台火了,商家美了,多赢的局面是可喜的,所以,不必早早给抢红包“定位”,毕竟,互联网的发展是难以预测的。(首席记者 来春誉)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