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式的英雄群体——八路军50多名官兵在宁城纵身跳崖
抗日九壮士纪念碑(资料图片)
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
在中国人民抗战中,有一种精神,叫宁死不屈!
在内蒙古抗战史上,有一个“狼牙山五壮士式的英雄群体”:在日伪军讨伐队追击下,八路军50多名官兵身处绝境,在悬崖边,他们选择纵身一跃……
一个人寻访封尘的历史
赤峰市宁城县西南沟,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
山顶上,一棵树风雨摇曳近一个世纪,它见证着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1982年,承德、宽城、平泉、宁城联合组织《承宽平宁抗日斗争史》资料的征集、编写工作。作为在承宽平宁地区战斗过的老同志,辽宁省丹东军分区司令员董国政3次受邀参加座谈会和审稿会。
董国政曾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冀东军分区第三地区队(以下简称:三区队)二连二排八班班长兼文化教员。每次参加完会议之后,董国政都前往宁城寻找他所在部队官兵当年英勇跳崖的地方。
“因当时三区队是第一次到那个地方,而且是队伍刚进村时间不长就发生了战事,董国政没有记住具体地名,只是对周围环境有深刻印象。”宁城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骞国安说。
当年,骞国安在宁城县团委工作,他参加了《承宽平宁抗日斗争史》资料的征集、编写工作。
“董国政在时任宁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德林同志的陪同下,虽然走遍了宁城很多悬崖峭壁处,也没有找到具体地址。”骞国安回忆。
1984年9月,董国政再次去寻找八路军跳崖处,如果这次寻找不到,他准备放弃了。骞国安陪着董国政前去寻访。
一大早,一行人前往范杖子前山南坡。
山路十分难走。他们到达范杖子前山南坡山脚下的潘拐子沟。在这里,董国政只简单地看了一下,便说:“地形不像,不是这里!”
从潘拐子沟出来,失望的董国政准备回平泉了。
当时回平泉,要从凌源走,路经山头。山头是当时山头乡政府所在地。中午,他们到山头乡政府食堂吃饭。
“时任山头乡党委副书记的霍殿荣说李营子前山当年摔死过八路军,是不是那呢?董国政听了为之一振,吃过饭就邀请霍殿荣陪我们去李营子。”骞国安回忆。
车到胡营子,因山路难行停下。
在胡营子,董国政、骞国安与几位上了年纪的村民聊天,打问八路军跳崖的事儿。村民们说,当年八路军住在西南沟,夜间讨伐队去打,有人在李营子前山摔死了。
车到不了李营子,他们改道前往西南沟。
在西南沟,董国政顿时激动起来,他指着山顶上的一棵树说:“就是这里,那棵‘独立树’还在!”
抗战亲历者的记忆
胡营子村民告诉他们说,小日本垮台前一年的春天,一天夜里掌灯以后,村里来了一帮八路军住下。八路军刚做上饭,敌人就来了,八路军就顺着山顶往西边去了。有一个兵犯了“羊羔疯(癫痫病)”,另一个当兵的背着他走。两人落在队伍后边,被敌人开枪打死了。还有一个兵掉到大沟里摔断了腿,被敌人抓住了,其余人去哪里就不知道了。听说他们到了李营子那边,有在李营子前山摔死的。
在唐山,也有一位老人关注着八路军跳崖的英雄事迹。他就是78岁的唐山市广播电视局退休职工王辅睿。
王辅睿辗转查找,发现了董国政关于跳崖的回忆文章:
那一天,大约后半夜两点钟,敌人分成两路,沿着村子南北两侧的小山包,向我驻地迂回包围。连队火速通知各班,悄悄出了村西口,顺着一条小沟迅速向西山转移。当我们上了山脊朝西北方向没走多远,突然看见山的两侧,黑压压地布满了敌人,并听到敌人的声音:“八路在那呢,跑不了啦!捉活的!”山下,黑魆魆一片,究竟有多少敌人,一时无法判断。当我们来到北坡时,一悬崖横在眼前,顿时,大家的心缩得紧紧的,额上涔出了冷汗。一面悬崖,三面受敌,处境已经十分险恶。
“哒哒哒哒……”机枪向我们扫射之后,敌人喊道:“快投降吧,不投降死路一条!”
“叭!叭叭!”同志们开枪还击。
敌人越来越逼近了,枪声也越来越激烈。必须果断采取措施,转危为安。副连长舒殿友果断地命令两个班和他留下来断后。指导员马久荣坚定地对大家说:“眼下只有脚底这条路可以突围,同志们,跟我来!”说完纵身跳下了悬崖。
暗夜中,狂风裹卷着冰冷的雪沫,肆意抽打着。面前的悬崖有多深,沟底是树丛、坚冰,还是利石,全然不知。
转眼间,通讯员已紧跟着指导员跳下去了。战士们紧了紧身上的武器弹药,一个跟着一个向悬崖走去。当我纵身跳下去的时候,只听到耳边寒风呼呼作响,身子一直往下沉,中间不知被什么东西猛然刮了一下,落到崖下时,重重地坐到了地上。
弄不清过了多长时间,我听见指导员在轻声打招呼。
原来,指导员在指挥大家到北山集合。我看见一些同志陆陆续续向山北蹒跚走去,我也挣扎着站了起来,虽然两腿不听使换,但总还能向前迈步。
副连长哪儿去了呢?指导员留下我和几个轻伤的同志在山下迅速寻找。后来,在一片乱石砬子里面,发现副连长和另外5名同志已经牺牲了。时间紧迫,大家流泪离开了战友的遗体……
抗战故事成为国家记忆
根据董国政和西南沟群众的忆述,并经过进一步调查了解,三区队二连副连长舒殿友率部跳崖的英雄事迹,写入了《承宽宁平抗日斗争史》。1985年11月,骞国安写了一篇《三区队部分干部战士跳崖小记》,刊载于《宁城文史资料选辑》上。
王辅睿在《冀热辽子弟》一书的《抗日战争时期冀热辽部队连以上干部烈士名单》中,发现记载了舒殿友、刘相廷两位烈士的职务、牺牲时间和地点,但未涉及跳崖的情节。
一座纪念碑,上书:“抗日九壮士纪念碑”。这是一座普通的纪念碑,这是一座承载着战史的纪念碑,纪念碑矗立在李营子的山下,碑上记载的故事和精神,远比山高。
碑记曰:“1944年2月6日,八路军冀东军区三区队攻破宁城(小城子),日伪调重兵扫荡,三区队为完成打击和牵制敌人的任务,划为小分队与日伪军穿插作战。3月11日夜,三区队二连(副)连长舒殿友率50余人在西南沟与强敌遭遇,突围至李营子前山,在子弹打光,周围地形不熟的情况下,全体干部战士誓死不作俘虏,毅然跳下悬崖,舒殿友等9人壮烈牺牲,其余人突出包围。”
纪念碑是宁城县五化镇党委、政府“为缅怀先烈,昭示后人,特树碑立记”,时间是2010年7月。
2011年3月17日,骞国安再次走进李营子。
“时过66年,亲身经历过抗日战争艰苦岁月的人已经找不到,但是提起当年曾有八路军牺牲在他们家门前的事,几位中年人都能说得很详细。谷振东,1961年生。高文武,1960年生。他们说,老人们在世时经常念叨,满洲国时前山摔死过八路军,8个人,还有1个走到山后死了。8个人中有1个可能是管账的,身上背的兜子里有账本和满洲票子。这8个人当时被村民高万盛等人安葬于村西山脚下。1972年,由当时的山头公社组织移到西南沟村后黄土坡,山后的那个人也移去了,与死在西南沟的八路军葬在一起,当地人称那里为‘八路军坟’。1980年,那些坟又被移到地处朝宝沟村的山头乡烈士墓。”骞国安说。(记者张泊寒)
“八路军50多位战士,在几乎来不及思索的瞬间,毅然全体一致跳下悬崖。宁可牺牲性命,也决不向敌人投降。这是一些什么样的战士?这种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从何而来?”王辅睿感叹,“在李营子跳崖牺牲的9位烈士,至今只知道3个名字。副连长舒殿友是遵化市东新庄镇西草场人,文书霍田禄是承德人,民运干事刘相廷至今还不知道是哪里人。这3位烈士的名字,也是上世纪80年代才为人知晓。”
4年前,王辅睿从唐山赶来,到八路军跳崖地和烈士墓地凭吊。当时,他遇到李营子村党支部书记袁景江正带领村民修筑烈士纪念碑。袁景江说:“树这个碑是大家的心愿,村民谁也不肯要工钱。说实在的,现在我们这儿的老百姓过上富裕生活,都是这些先烈们打的天下,我们不能忘记他们。”
“三区队部分干部战士在宁城县李营子前山跳崖的英雄事迹,已记入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流砥柱》一书,称其为‘狼牙山式的英雄群体’。”骞国安说。
[责任编辑 李中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