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圆团结梦共创示范盟
共圆团结梦共创示范盟———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包文诚
本报记者周艳
2013年,我盟作为全国13个试点地区之一,自治区唯一试点盟市,率先开展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创建工作。那么,创建工作开展得怎么样?取得了哪些成效?如何在新常态下进一步做好创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三部委的验收?近日,本报记者围绕创建工作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盟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包文诚。
记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创建工作已经开展一年多了,目前进展情况如何?
包文诚:在国家、自治区民委的精心指导和盟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全盟各地各部门从科学规划、组织保障、创建载体、氛围营造等方面入手,大力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目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创建工作全面铺开。去年5月中旬,国家民委组织13个试点地区在我盟开展“互观互检”活动,9月中旬,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命名暨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我盟召开,创建工作得到国家、自治区民委和兄弟省区试点地区的高度评价。国家民委表示,我盟的创建实践为全国的创建工作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做法,树立了榜样,并拟将我盟列为2015年首批验收的3到5个试点地区之一。
记者:如果说2013年是创建工作的启动之年,那么2014年我们主要采取了哪些做法,取得了哪些成效?
包文诚:2014年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创建工作的关键一年,我们紧紧围绕“四个一”将创建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落实“一把手”责任。调整充实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盟旗两级均建立了由党委书记亲自挂帅、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抓的推进机制,把创建活动提升到了“一把手工程”的政治高度。并将创建工作纳入到各旗县市和盟直各部门、各单位实绩考核中,层层落实责任,对创建工作不达标的实行“一票否决”。(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确立“一盘棋”意识。我们紧紧围绕盟委确定的总要求,实施了经济发展提速、基础设施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民生质量改善、民族文化传承、扶贫开发攻坚、平安兴安创建、民族工作创新、民族干部培养等9项重点工程,走出了一条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创建为主线,推动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新路子。2014年,整合各类资金累计投入1.8亿元,打造了哈拉沁、满族屯、三合村等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投入兴边富民行动资金2800万元,整合各方面资金近亿元,使边境少数民族农牧民纯收入提高3000元~5000元,受益人口近15万人;开通蒙汉双语广播电视频道,满足少数民族群众文化需求;高度重视民族语言文字使用和保护,蒙汉文字并用率达到95%以上;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力培养“双语”干部,鼓励汉授学生学习趣味蒙语。
坚持“一面旗”理念。以“七进”活动为载体,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努力将我盟打造成民族区域自治的典范、民族团结进步的旗帜。深入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村屯、进军警营、进宗教活动场所等“七进”活动。在全盟双语授课的学校推广蒙汉双语诵读国学经典《三字经》《弟子规》,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繁荣发展民族文化,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将民族团结进步进乡村同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结合起来,进一步延伸了服务触角;社区创建工作已经呈现出“一街一特色、一区一亮点”的新格局;各旗县市紧紧围绕活跃和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开展了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创建活动。
凝聚“一股绳”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并提出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新理念,为我们加强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我们采取常规报道、座谈交流、设立大型宣传牌、组织考试、编印民族理论知识教材、成立志愿者宣传队、发放民族团结进步张贴画、开设民族团结进步宣传专栏等形式,加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宣传力度,使创建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为创建工作凝聚力量。积极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命名了100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4家首批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用身边的榜样教育群众、感召人心、凝聚力量。结合开展的“我为践行‘8337’做贡献——尽责圆梦”“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携手奔小康”“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党群连心”“从身边小事做起——争创先进模范”4项主题活动,各地区各部门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创建活动。在去年9月份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我盟3个集体、4名个人受到国务院表彰。
记者:在创建工作中,我们有哪些亮点,值得学习借鉴?
包文诚:一年多来,在全盟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创建工作实现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各旗县市、各部门规定动作基本完成,自选动作不断出彩。宣传教育方面。乌兰浩特市葛根庙中心小学采用蒙汉双语编译出版《三字经》供学生诵读,这一做法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并在全盟蒙授小学中广泛推广;突泉县组织由退休人员组成的民族团结进步志愿者宣传队在全县各社区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盟地税局与乌兰浩特蒙古族小学联合成立了自治区第一所蒙汉双语少年税校,送税收知识进校园。创建活动方面。扎旗音德尔第二小学利用班会、团队活动、校园艺术节、红领巾广播等方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民族团结的理念深深植根于孩子们的心中;中旗法院及时推出了蒙汉双语诉讼,保障和尊重了少数民族群众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盟检察分院大力推进双语检察体制机制建设,“蒙汉双语接待室”全年累计接待来访群众942人,双语检察工作经验做法被自治区高院在全区推广。
记者:“新常态”问题正日益受到各方关注,在民族工作“新常态”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创建工作迎来收官之年,我们如何因应形势变化推动创建工作的创新发展?
包文诚:2015年是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和盟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工作的收官之年,我们要胸怀对少数民族群众的真情、对民族地区的深情、对民族工作的热情,推动创建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要将中央、自治区党委和盟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好、宣传好、落实好,全面贯彻落实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去。
要因地制宜,指导各旗县市、各部门将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创建活动。扎实有效推动创建活动进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寺庙、军警营,在提质扩面上下功夫,发挥好其“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
要不断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不断丰富创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六个相互”“八个坚持”等思想深深扎根于各族群众心中,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要将“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落到实处。坚持以“人文化”为引领,以“实体化”为支撑,以“大众化”为动力,把符合人民群众利益、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把关心人、尊重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使创建活动的内容、理念、形式、方法更加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
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中央推进新时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体现“重在平时、抓好平常”民族工作理念的有效载体和广阔平台。下半年,国家有关部委将对我盟创建工作进行验收,我盟的创建工作已经进入了“冲刺”阶段,我们要认真对照测评体系、规划方案和建设目标,查缺补漏、完善提升,以饱满的创建热情和只争朝夕的工作精神,投入到创建工作之中,确保顺利通过验收,同时认真做好经验总结,总结出可复制的先进经验,为全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做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 张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