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繁荣发展和谐画卷
[ 导读 ] ——首府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综述(上)
玉泉区西地村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从2006年开始,呼市财政局、呼市民委连续多年下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00余万元,对该村进行了多方面扶持:为西地村实施了低压节水灌溉工程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兴建了育苗温室,加装了广场周围的栏杆,硬化了小街巷,实施了自来水工程,并于2010年实现了水泥路进村,还安装了路灯,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如今的西地村从当初小黑河镇最落后、最贫穷的村子跃升为玉泉区最有活力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不仅大大提高和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
据市民委副主任王慧明介绍,“十二五”以来,我市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第一要务来抓,从财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资源开发等方面,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村和散杂居村的扶持。从2010年至今年,共争取自治区、市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4635万元,实施了各级各类项目320多个,全市125个少数民族聚居村有89%的村修通了柏油路和水泥路,总里程达867公里; 全部通了电、电视、广播,有90%以上的村通了电话;人畜饮水问题得到了进一步解决,水利设施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完善,绝大部分少数民族聚居村都通了自来水。
民族社会事业发展是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方面,呼和浩特市坚持“优先、重点”的指导思想,以办好民族学校为重点,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民族教育工作。一是从基础教育上弘扬主题,在青少年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打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基础。二是从整体发展上抓好布局。一个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从学校教育到成人教育的城市民族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三是从工作上完善管理机制。呼和浩特市民委、教育局都有民族教育的专门机构,各区县相应建立了民族教育工作的组织网络,各学校也健全了管理机构,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民族教育工作管理机制。四是从资金设备上加大投入,不断改善民族学校的办学条件。5年里,我市民族工作部门积极争取上级少数民族社会发展资金近1300万元,市级少数民族社会发展资金近800万元,用于改善各级民族学校的办学条件,全市37所民族中小学、幼儿园均享受到这些项目资金的优惠,为民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
此外,采取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方法,在市四区及城关镇扎实推进了社区民族工作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依托全市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将城市民族工作纳入到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之中,健全了常住少数民族人口和流动少数民族人口信息台账。在玉泉区清泉街、回民区吕祖庙街等城市社区设立“民族之家”,组织社区居民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开展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民族基本知识和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学习,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创业就业、子女就学、法律援助、特困救助等方面提供均等化服务,并开展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化活动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形成了基层民族工作“各个环节有人管、网格辐射无盲点”的工作局面。还开展了少数民族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教育,举办了少数民族妇女月嫂技能培训班,积极引导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序融入城市、扎根城市,切实为少数民族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