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和县:外扶内拼大步迈向好日子

23.12.2014  16:02

原标题:兴和县:外扶内拼大步迈向好日子

广播电视户户通。

大棚蔬菜。

北营村。

初雪苏木山。

二台子示范村。

去团结乡大五号村的路上,天色已渐黑,冬天的傍晚寒风凛冽,但仍清晰可见一排排整齐的民房烟囱飘出渺渺炊烟、路两旁一排路灯照着干净的硬化街道、古色古香的宣传栏与粉刷一体的“十个全覆盖”新房交相辉映,整个村庄沉浸在一派幸福安谧的氛围中。

走进团结乡大五号村赵成家,屋内暖意满满,48岁的赵成有两个儿子,家人共同经营着一个便民超市。坐在新房的热炕上,他一脸兴奋地数着自己的幸福:“政府不光出钱给咱全村都盖了新房,我刚买的五四拖拉机政府又给补了19000元,还贷款5万元,准备明年大干一场,包了600亩地,过完年就与订单公司签合同。今年种300亩玉米与甜菜,纯挣20多万元。现在政府给咱各种扶持政策,种地也不愁卖,日子甭提多红火了!”

团结乡大五号村作为“十个全覆盖”的示范村,不仅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也在日渐提高,仅冷凉蔬菜一项人均年增收达2200元。这个村的变化只是兴和县实施“十个全覆盖”农村近几年脱贫致富的一个剪影。

 “输血”与“造血”并重

  发展内外兼修

在2012年,兴和县仍有贫困人口5.9万人,分别占全县自然村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14.8%和26.3%,而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仅为1894元,由此该县被调整为国家级贫困县,并列入“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扶贫规划区。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发展基础薄弱是兴和县的真实写照。

2013年自治区实施“十个全覆盖”民生工程,兴和县抓住这次机遇,根据乌兰察布市的指导意见,在实施中充分发挥村民的参与意识,并与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及县域经济相结合。县委书记王幂生说道:“大力推进‘十个全覆盖’的实施,与实际相结合、与扶贫攻坚相结合,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快我县脱贫步伐、推动我县县域经济的发展。”

兴和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全县上下形成齐抓共管合力,短短一年时间,“十个全覆盖”让村庄大变样,原先的破旧门诊小屋变成了拥有先进设备的标准化卫生室;脏乱垃圾堆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文化广场;残破的土胚墙和房屋变成了一座座崭新的砖瓦房;雨天雪天泥泞不堪的泥土路也变成了水泥路;乱堆乱设的“五堆五场”变得井井有条、整洁有序。

据悉,2014年全县共投资1.75亿元,完成年初计划“十个全覆盖”覆盖7个乡镇、24个行政村、73个自然村的任务。全县共完成危房改造2500户,硬化街道129.3公里,安装户户通1500套。村庄整治拆除危弃房屋1878处,整修院墙10.4万延长米。完成安全饮水工程30处,解决了15000人的饮水问题。建成标准化卫生室22所、文化活动室27个、便民连锁超市24处。涉及297户、897人的3个移民新村也已全部完成建设,3所农村校舍扩建改造工程全部完工。73个项目村村村通电、村村通通迅建设实现全覆盖,符合条件的低保、五保、现金直补、养老保险、新农合和高龄老人补贴实现全面覆盖。

兴和县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中加大基础设施的同时,特别注重产业开发,规划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产业扶贫工作,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北部建设以滴灌为主的现代节水农业和以猪、鸡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为主的高效养殖示范区;在中部重点发展绿色有机蔬菜和以猪、鸡、肉羊、奶牛标准化养殖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在南部建设杂粮杂豆种植基地。通过扶持重点村发展实施农业和规模化养殖业带动其他地区,发展适宜本地的优势产业。

目前,46个重点贫困村已建成马铃薯种植专业村13个、蔬菜和中药材专业村5个、养殖专业村8个、良种培育专业村1个,共改造和新建特色产业基地3.1万亩,新发展以肉牛和肉羊等为主的牲畜20156头。全县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农村致富能人累计发展到3123户,不仅增强了贫困群众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也较好地发挥了在产业发展中的聚集、辐射、带动作用。

兴和县在走产业化扶贫路上,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助力农民脱贫致富。自治区拨付了扶贫风险补偿金2000万元,让兴和县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实施无后顾之忧。截至目前,全县申请贷款对象达977户,实地走访摸底调查556户。通过金融富民贴息资金扶持已覆盖全县52个村429户1370人,其中覆盖贫困村46个,达299户957人,全县累计发放贷款8237万元。金融富民扶贫贴息贷款项目扶持直接带动农民人均增收540元,其中贫困农民人均增收400多元。

“十个全覆盖”与开发式扶贫工程相结合,全力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让农民不仅住得好,日子过得更好。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