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精准扶贫换来精准脱贫
“我们的好日子是‘7111’产业发展思路带来的!”兴安盟扎赉特旗音德尔镇茂力格尔嘎查嘎查达陈太平介绍说,这几年我们村在自治区组织部的帮扶下,因户制宜,重点发展养羊、承包经营土地、务工、发展庭院经济和个体经营等5个重点项目,逐户制定帮扶脱贫计划,实行70%户养羊、10%户土地流转成为种地大户、10%户从事个体、10%的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成为务工户,现在家家有产业,户户有项目,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2500元提高到4200元,贫困户由过去的384户,减少到了如今255户。
茂力格尔嘎查的改变是这几年兴安盟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带来新变化的缩影。近年来,兴安盟把扶贫开发作为头号民生工程,将自治区实施的“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破解全盟贫困问题的最有力的抓手和最有效途径,建立完善扶贫对象的识别和瞄准机制,紧盯贫困村,瞄准贫困户,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实施靶向疗法,开创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兴安精准扶贫模式”,逐村逐户打歼灭战,实施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456”法找穷人精准划定贫困户
由于历史原因、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兴安盟103万农牧区人口中还有贫困人口28.57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7.5%,比自治区高16个百分点。随着扶贫开发工作向纵深推进,扶贫攻坚难度越来越大、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帮,要帮到最需要的人;扶,要扶到最关键的点上。习总书记强调:“精准扶贫关键的关键是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在精准扶贫工作一开始,兴安盟就深刻认识到:精准扶贫的首要条件是“准”,扶贫绝不能搞“大水漫灌”,而要把有限的资源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行“精准滴灌”。
为此,兴安盟在精准扶贫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功,变“面上掌握”为“逐户摸准”。推广实施了“四查看、五评估、六到位”的贫困户“456”识别法。“四查看”就是在最浅层面直观“看”出每一户最基本的贫困状况,即一看住房和耕地、二看劳动技能和牲畜、三看学生和劳力、四看疾病和残疾。“五评估”则是进一步“算”出每一户的贫困程度,一评收入、二评支出、三评农具、四评交通工具、五评家用电器。“六到位”指调研到位、申报到位、评议到位、审核到位、评审到位、公示到位,是涉及村、乡、旗3个层级审核公示,在最深层面“审”定了每一个贫困户。同时,兴安盟还派出全盟近万名干部,深入到各个贫困村摸底子、找穷根,并为贫困村、贫困群众建档立卡,实现了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
“以前,谁是贫困户都由村干部说了算。现在,我们大家说了算。”日前,乌兰浩特市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先锋村村民孙景海一边采摘着温室大棚里的草莓,一边笑呵呵地说,他的感受来自于乌兰浩特市自去年以来实施的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为贫困户、贫困村建档立卡,就像瞄靶子一样准确锁定了目标,方便因户施策、因村制宜,制定对口帮扶措施,扶贫开发的着力点更清晰了。”乌兰浩特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杨昌波说。
严格的标准,缜密的步骤,找出了最需要帮扶的贫困户。到2013年底,兴安盟共识别确认贫困村396个、贫困户10万2000户、贫困人口38万,村村建档、家家立卡,兴安盟扶贫开发告别了底数不清、目标不准的“漫灌”扶贫,转而进入更加有的放矢、精准到户的“滴灌”扶贫新阶段。厘清了贫困家底,干部驻村帮扶也要及时跟进。为此,兴安盟坚持三定向的精准选派:因村分类定向选、因岗挂职定向派、因人脱钩定向管。2014年初,经过层层动员优选,区、盟、旗三级704个帮扶工作队、1748名干部驻村入户,作为精准扶贫的“管道”,驻村干部逐村逐户分析致贫原因,找准脱贫致富路子,着力让精准扶贫“落地生根”。
找准症结“开良方”特色模式显成效
“以前,我家住的是破土房,不仅环境差,就连吃水都成问题。全家仅有的20亩地,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挣来的收入还不够生活支出呢!多亏了生态移民这项好政策,让我家的生活一下子就发生了大变化!”突泉县赛银花现代农业生态园区种植户王二鹏说道。
2012年11月份,家住永安镇永长村永平西沟屯的王二鹏和本村的其他41户农户,一起搬进了突泉县赛银花现代农业生态园区。“才拿出5万元,我在园区里就拥有了一个80平方米的住房和一个8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王二鹏说,如今,他的大棚里一年种植2茬西红柿,再加上种一些香菜、黄瓜等,每年纯收入至少达到5万元。
“一户转移、四户收益”,这是王二鹏所在的赛银花现代农业生态园区首创的模式:一户农民转移入驻园区得到一座配建管理房的种养大棚产权,成为受益第一户;转移户原有房屋无偿分配给本村无劳动能力危房户,惠及第二户;危房户原有危房宅基地转售给想建房却没有宅基地的农户,惠及第三户;转移户的承包田村内流转增加了留守村民收入,惠及第四户。占地面积3000亩,总投资2.5亿元的赛银花现代农业生态园区,是突泉县为了解决农民转移就业安居问题实施的一个重大项目。
除了突泉县的“一户转移、四户收益”模式、扎赉特旗的金融扶贫“两转一带”模式,兴安盟还涌现出了科右前旗的“景堂模式”“三扶一责”模式、“农村物权融资”模式等等具有特色和示范意义的扶贫开发新模式。
入冬以来,家住扎赉特旗巴达尔胡镇乌恩扎拉嘎嘎查的孙丁柱并没有像往常一样闲着,每天精心伺弄着他的羊。在扎赉特旗金融扶贫政策的扶持下,去年3月份,他从蒙银村镇银行申请到了3万元的贴息贷款,在原来养殖50多只羊的基础上,用这笔钱购买了17只母羊,实现了扩大养殖的梦想。孙丁柱说,他们嘎查贫困户160户,去年有一大半都通过金融贴息贷款购买了基础母羊,解决了想发展产业苦于没有资金,银行贷款门槛高难贷款的问题。
为破解农牧民融资难题,除了金融贴息贷款,去年,扎赉特旗还开展了农村物权收益保证贷款试点工作,成立了助农物权融资服务有限公司,为农牧民和银行搭建金融鹊桥。借助这个政策,额尔敦木图用自家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通过助农物权融资服务有限公司,从包商银行借养殖贷款40万,为他下一步引进杜泊种羊和萨福克种羊,做大做强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截至目前,扎赉特旗已累计发放助农物权贷款8000.3万元,2977户农牧民受益。
兴安盟把国家自治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厅局帮扶资金、盟旗两级配套资金、社会帮扶资金、群众自筹资金、金融贷款统筹起来,两年整合扶贫资金20多亿元,发放金融扶贫贷款18.4亿元,保障了精准扶贫攻坚工程的有力推进。
因地制宜拔穷根特色产业促增收
“我早就不出去打工了,一亩林果地收入比得过四五亩玉米地收入,啥都比不上栽果树了。”外出打工多年的科右前旗俄体镇白音村的吴占宝看到村里的乡亲们纷纷开始栽植果树,走上了致富路,回到村里将自家的40多亩耕地也都栽上了果树。如今,果树挂果两年了,两年来,吴占宝家仅林果一项收入就达到了6000余元。
据了解,实施特色产业扶贫后,白音村林果栽植面积达到了3393.7亩,全村人均2亩果,人均林果收益增长1000余元。为了解决果农销售难题,俄体镇还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的恒佳果干厂、野生沙果深加工厂,年可加工沙果近2万吨,可转移当地劳动力200余人,人均收入5000元,全产业链条的形成带动了林果产业的快速发展。
脱贫致富,关键落脚点是特色产业促增收。近年来,兴安盟按照“整村推进、产业帮扶、项目脱贫”总体要求,把产业培育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支撑,围绕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加快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展肉羊、肉牛、肉鸡、林果等富民产业,强力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过去一直喜欢养马,但是我用传统饲养方式养出的蒙古马销路不畅,效益也不好,都打算放弃这个产业了。”科右中旗新佳木苏木浩力保嘎查养殖户乌力吉白乙拉说,就在他快要心灰意冷的时候,搭上莱德马业养殖扶贫的“顺风车”,不仅有了进口种公马为他的蒙古母马提供无偿配种服务,还有了全程的技术指导,并且他家每年繁育出的7到8匹半血幼驹,都以高出市场的价格被回购了。
作为兴安盟和自治区级的“扶贫龙头企业”,莱德马业与科右中旗政府全面推行农牧民养马专业户“千百十工程”,即帮助一百个嘎查里一千名贫困农户通过养马发家致富。企业不仅与牧民养殖户签定联养协议,由公司提供进口种马配种服务和技术指导,在牧民的蒙古马受孕产驹断奶后,公司还按照高于市场的价格回购。目前,该模式已发展了马匹联养户200户,每年每户的增收可达到2万元。除了养马,这几年,乌力吉白乙拉和这些饲养户们还将条件好的幼驹留下来培育成赛马。这两年,光参加这些比赛获得的奖金就有15万元。有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精准扶贫攻坚,给兴安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仅2014年,该盟9.4万农牧民拔掉了穷根、挪出了穷窝,走上了稳定脱贫致富的道路,贫困人口收入增长达到27%。(记者 胡日查 高敏娜)
[责任编辑 孙静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