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的内蒙古乳业:在融合创新之路上稳健前行
春光明媚的3月,一场盛会如约而至。
在第十届内蒙古国际乳业博览会上,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齐聚青城,为内蒙古乳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共同探讨内蒙古乳业如何走出一条融合创新发展之路。
提到乳业的发展,不能不提及让内蒙古乳业一度陷入低谷的三聚氰胺事件。充满生机的乳产业,曾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痛定思痛,作为奶牛饲养规模、牛奶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的畜牧业大区,内蒙古乳产业在艰难中反思、坎坷中突围,最终实现持续平稳发展。
通过转型升级,内蒙古乳业形成了东起 呼伦贝尔 草原、西至八百里河套,绵延上千公里的优质奶牛养殖带。奶牛存栏稳定在300万头左右,奶牛平均年单产超过6吨,牛奶产量超800万吨,占全国产量的22%,位居全国首位,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奶源基地。
据不完全统计, 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奶牛存栏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户)1910个,全区奶牛存栏91.1万头,牛奶产量达到803.2万吨。这一年,全区百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已经达到80.5%,而这一数字在2008年,仅为7%。
内蒙古地处北纬45度,拥有13亿亩天然草原和5000万亩玉米及800万亩优质苜蓿饲草料基地,奶牛养殖条件优越,是国际公认的黄金奶源带。
依托这一资源优势,我区乳制品加工业突飞猛进,通过加快转变乳业发展方式,全区奶牛规模养殖和个体单产水平逐年提高,牛奶产量稳步增长,质量安全监管不断加强,乳业竞争力不断提升,目前已经具备年加工1000万吨鲜奶的生产能力。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乳业转型升级最快的时期,通过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破解乳业发展难题,加快了我区乳业集约化经营和现代化奶业进程,奶牛单产和牛奶质量不断提升。这一时期也是乳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最强劲的时期,通过最严格的乳业监管,实现了乳产业的创新发展,乳业已经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生力军,在促进我区农牧民增收和推动地区各项事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可以说,通过政策扶持、 科技 支撑、行政推动,全区乳业做大做强奶源基地,努力提高乳制品质量,并带动农牧民增收,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加速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乳业重生之路。
机器人通过机械手臂搬运货物。
内蒙古奶业协会理事长布仁认为,“十二五”时期,我区乳业实现了在转型中升级、在调整中发展,乳业生产方式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步伐明显加快,呈现出“一稳三快”的特点。
“一稳”是产能稳定,奶牛存栏和牛奶产量虽遇阶段性调整,但总体保持稳定,没有出现因过度淘汰奶牛导致牛奶产能大幅下滑的情况。“三快”是指生产结构调整快,规模化养殖比重持续增加;经营主体转化快,实现了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养奶牛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经营的较平稳过渡;奶牛单产和牛奶质量提高快,荷斯坦泌乳牛平均单产已超过6吨,比“十一五”末提高近1吨。
乳业高峰论坛上,专家在演讲。
以中国规模最大、产品线最健全的乳业领军者——伊利集团为例,近年来,伊利不断加大奶源建设投入力度,在拓展优质奶源基地、鼓励多种奶源建设模式等多项措施的实施下,奶源结构得已调整和优化。优质奶源为公司业务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公司持续推进奶源基地建设向着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天然优良的牧场,科学合理的奶源建设,保证了奶源的高度可控,为原奶长期稳定的质量和产量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截至2015年底,伊利共投入约127亿元用于奶源升级与建设。当前,伊利在全国拥有自建、在建及合作牧场2400多座,其中,规模化集约化牧场在奶源供应比例中已接近100%,居行业首位。2015年1至9月份,伊利实现营业总收入458.79亿元,净利润36.56亿元,稳居行业第一位。
伊利工作人员为顾客准备试饮杯
实践证明,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是乳业发展基础,也是我区今后奶牛养殖业融合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来,自治区在国家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扶持资金的基础上,每年安排6000万元资金,强力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奶牛主产区呼和浩特市每年投入引导性资金1000万元,积极引导散养户“出村进场”,鼓励加工企业和社会资本兴办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目前,全市奶牛百头牧场243个、千头牧场71个、万头牧场4个,规模化程度达到70%以上。
显而易见,乳产业的工作重心已由“辐射带动”向“全面推进”转变。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将使我区奶牛存栏超万头的44个旗县区的奶牛规模养殖实现突破性发展。
据了解,国家实施奶牛良种补贴政策以来,经过坚持不懈的品种改良和创新发展,目前我区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奶牛单产平均水平达到7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畜牧业专家为此算了一笔账,按乳品企业的要求,规模养殖场乳蛋白率提高1个百分点可增加0.05元,乳脂率提高1个百分点增加0.03元。如果一头奶牛单产提高650公斤,养殖户的收入将比2008年至少增加1900元。
布仁认为,2016年是内蒙古奶业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效益提升爬坡期”“信誉重塑考验期”三期叠加阶段,存在进口乳制品冲击、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外部因素考验,但同时也面临着国内乳制品消费增长、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国家产业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等有利条件,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按照“稳规模、转方式、调结构”的发展思路,坚持融合发展和创新发展,坚持走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的现代化奶业发展道路。
围绕“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的目标,我区还在玉米主产区和农牧交错带,扩大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大力发展人工种草。通过养殖者自种和订单种植等形式,推动青贮和苜蓿等优质青粗饲料生产,构建种养结合、粮饲兼顾的新型农牧业结构,奶牛养殖与苜蓿产业发展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局面逐步形成。
2012年起,国家开始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计划,以苜蓿产业为龙头,优先发展节水灌溉优质苜蓿种植,加快现代草业发展步伐,奶牛养殖从以前的“秸秆+精料”开始转向“青贮+优质苜蓿+精料”,有力地保障了奶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推动了我区奶牛饲养方式的变革,奶牛单产和牛奶质量明显提高。当年,在中央财政投资0.6亿元基础上,自治区财政每年拿出1亿元用于促进苜蓿发展并列入财政预算,合计1.6亿元,统筹用于支持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
近年来,国家继续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计划,安排我区10万亩苜蓿种植,并把所有建设任务均安排在荷斯坦奶牛存栏万头以上的奶牛主产旗县区,扶持奶牛优质牧草产业发展。各地在认真抓好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片区建设的同时,以奶农合作社和奶牛规模养殖场为重点扶持对象,有力推动了苜蓿种植与奶牛养殖紧密结合,进而提高了奶牛单产和牛奶的质量。
“十二五”以来,我区在追求规模化养殖和提升质量的同时,通过强化质量安全监测,不断完善和升级乳业追溯体系,生鲜乳三聚氰胺等违禁物质检测合格率继续保持100%。
通过创新监管手段,我区乳业主产区旗县全部推行农牧业综合执法大队承担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辆执法检查职责。这一创新,为提升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建立健全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得到了农业部的充分肯定。
各地还通过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实施重点督查,以查促改,关闭达不到升级标准的生鲜乳收购站,目前运转的生鲜乳收购站均已达标。作为生产流通中间环节的奶站数量,由2008年的4000多个减少到1400多个。
生鲜乳违禁添加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牛奶中的乳蛋白、乳脂肪等营养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生鲜乳质量水平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农业部在全国开展的4次大范围监测中,我区呼和浩特市、 包头 市、乌兰察布市8个旗县区的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显示,合格率为100%。
由内蒙古发起的“放心乳粉从内蒙古做起”行动,所有冠以“放心乳粉”的产品都有一个16位的身份认证码,其原料、生产、物流、检验等各种信息均已上传至质监部门“放心乳粉”统一监管平台,便于消费者查询。
立足实现乳产业现代化,我区深入破题,通过全面融合、不断创新、转型发展做大做强乳产业,促其成为我区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重要支撑产业。据预测,到2020年,全区百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将达到100%,牛奶产量将超1000万吨,持续保持乳业全国第一大区地位。
乳博会·大数据
奶牛存栏稳定在300万头左右,
奶牛平均年单产超过6吨,
牛奶产量超过800万吨,占全国产量的22%,
位居全国首位,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奶源基地。
内蒙古地处北纬45度,
拥有13亿亩天然草原和5000万亩玉米
及800万亩优质苜蓿饲草料基地,
奶牛养殖条件优越,是国际公认的黄金奶源带。
奶牛单产和牛奶质量提高很快,
荷斯坦泌乳牛平均单产已经超过6吨,
比“十一五”末提高近1吨。
“十二五”以来,我区生鲜乳三聚氰胺等违禁物质检测合格率继续保持100%。
到2020年,
全区百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将达到100%,
牛奶产量将超1000万吨,
持续保持乳业全国第一大区地位。
咱家门口的乳品信得过
□钱其鲁
3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很是热闹,第十届内蒙古国际乳业博览会在这里举办。
来自河北沧州、正在会展中心参加另一个展会的聂禹,抽空在来自锡林郭勒盟的一家老字号乳品企业展台购买了奶豆腐、奶茶后觉得不够,又返回来买了几盒奶糖。他是第一次来内蒙古,早听说这里的奶制品纯正地道,特意买了200多元的奶制品,准备带回去给家人品尝。
展台里,厂家销售经理李绍俊跟其他两名伙伴一直忙着接待客户,补充货品。他说,现在人们对食品安全最为关注,对他们这样的老厂用传统工艺生产的产品比较放心。
市民于大娘和老伴儿、小孙子一起来参观展会。她仔细品尝着乳品企业的产品,不小心鼻头上沾了点酸奶。不好意思地抹掉酸奶后她笑呵呵地说:“咱内蒙古的乳品,我信得过。”
乌兰察布市一家乳品企业的业务员薛飞只要有人走过就会热情地推介公司产品。“我们公司特别重视产品质量,提出的口号就是以质量求生存。虽然近两年乳业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我们有信心通过保证品质、加强营销等把企业做大做强。”薛飞朝气蓬勃的面庞充满自信。
乳博会是个好平台
□韩雪茹
3月28日,记者来到第十届内蒙古国际乳业博览会现场,正是中午时分。只见各个展位前仍然人头攒动,不少人时不时驻足观看展品,领取和翻阅宣传资料。
一个身背黑色双肩包的人正仔细端详着手里的一小袋白色粉末状样品。原来,他是上海利康生物高 科技 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张楠,手里的粉末是他刚刚从另一个展位上拿来的样品,准备和自家产品做对比。
“乳博会是个好平台,让许多同行聚集在这里,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交流机会。”张楠说,“我们不远万里从上海赶来,就是冲着‘中国乳都’而来,这里乳制品企业多,市场很大。希望我们的好产品、好技术可以在这里得到展示、受到关注。”虽然是第一次参加乳博会,但张楠表示,以后会常来。
“乳博会为我们这些乳业、牧业企业提供了方便,不用东奔西走就可以了解到很多新产品,同类产品还可以多家对比。”正在该展位了解药浴液等消毒产品的内蒙古圣牧高科牧业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市事业部员工刘磊插话道。刘磊说,每年乳博会他们都来,今天他们是组团来的,公司各个职能部门根据各自需求了解对应的产品,收获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