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九问内蒙古
3月7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召开全团会议,本次会议向中外媒体开放。《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香港《大公报》和路透社、《华尔街日报》、日本共同社等国内外38家媒体齐聚一堂,九问内蒙古,代表们向各路媒体回答,向全国人民回答,向全世界回答。
一问内蒙古:“十二五”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新华社记者:内蒙古这几年的发展格外受外界关注,请问内蒙古在过去5年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 “十二五”时期是内蒙古不平凡的5年,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迈出坚实步伐。具体有以下6个方面的亮点: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分别达到1.8万亿元、196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5万美元,居全国第6位。
二是产业发展层次上了一个大台阶,高新技术、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煤炭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到11%,服务业比重达到40%,“五大基地”建设迈出重要步伐。
三是发展保障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公路总里程达到17.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突破5000公里,居全国前列;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到1.35万公里,居全国首位;民航机场达到24个,居全国前列;电力装机达到1亿千瓦,居全国首位;森林覆盖率达到21%,草原平均植被盖度达到44%。
四是城乡发展面貌上了一个大台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84.4%的行政嘎查村完成了危房改造、街巷硬化、安全饮水等“十个全覆盖”,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五是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呼包鄂等优势地区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东部盟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老少边穷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显著提升。
六是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1.1%和13.3%,分别超过3万元和1万元,5年减少贫困人口192万人,新增城镇就业134万人,建成保障性住房140万套、改造农村牧区危房80万户,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可以说,经过全区上下的不懈努力,向党中央和全区各族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二问内蒙古:“十三五”如何保持经济发展换挡不失速?
《经济日报》记者: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面临不断下行的经济压力,内蒙古能否在“十三五”期间保持经济发展换挡不失速?“十三五”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什么?
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主席巴特尔:根据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了“十三五”规划纲要,具体确定了六个方面的目标。
一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左右,人均GDP达到1.8万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确保实现“两个翻番”目标。
二要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将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目前的42%提高到55%,服务业比重从40%提高到45%,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由6%提高到10%以上。
三要建设更加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连接12个盟市的高铁大通道;实现县县通高速或一级公路,行政嘎查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机场总数从目前的24个提高到60个左右。
四要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8%和9%。8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旗县全部摘帽。
五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主要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基本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
六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
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是“六个着力”。
一是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实施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比如,去产能方面力争3年内引导退出煤炭产能1亿吨。
二是着力稳定经济增长,通过扩大有效投资和消费需求,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固定资产投资1.5万亿元以上。
三是着力做好“三农三牧”工作。稳定粮食产量和播种面积,调整玉米“一粮独大”的种植结构,奶牛规模化养殖水平达到85%以上。
四是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将在经济生态和社会事业领域实施95项改革任务,出台改革成果126项。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五是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完成林业生态建设1000万亩,逐步将天然林资源保护范围扩大到全区,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许可制度。
六是着力加强民生保障。全面完成所有行政嘎查村“十个全覆盖”,确保21万人稳定脱贫、10个左右区贫县摘帽,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
三问内蒙古:从严治党取得哪些新进展?
《人民日报》-人民网记者: 《人民日报》在2015年刊登过一篇题为《内蒙古专题党课从问题抓起》的文章,主要报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对全面从严治党高度重视。请问近期内蒙古在从严治党工作上又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和显著成效?
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内蒙古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是坚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坚持用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武装全党,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组织开展面向党员干部的培训轮训和面向基层大众的宣传教育。
二是突出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明显增强了党的核心作用,有力推动了干部队伍建设工作。
三是持之以恒地推进作风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心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持续推进正风肃纪和专项整治,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巡视反馈意见和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整改任务,并即将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通过狠抓作风建设,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全社会风气根本好转。
四是坚持不懈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按照中央的要求,在惩治腐败上实行零容忍、无禁区、全覆盖,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全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信访举报10万多件,处置问题线索3.6万多件,查处违纪违法案件11163件,给予党政纪处分11310人,其中厅局级干部80人,县处级干部465人,移送司法机关385人,其中厅局级干部27人,县处级干部42人。
五是健全完善从严治党制度体系。研究制定了贯彻落实《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和《党组工作条例》《巡视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的实施意见,在贯彻民主集中制、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管理、作风建设、联系服务群众、规范权力运行等方面,制定和修订了一批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并进一步强化了贯彻执行和监督检查,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四问内蒙古:886 亿元投入“十个全覆盖”,为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此次全国两会上,内蒙古代表团的很多代表都提到,内蒙古在农村牧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巴特尔主席也提到对此项工作内蒙古已投入886亿元,为什么投入这么大资金来实施这项工程?另外,给农村牧区提供通路、通电、通水等基础设施服务之外,下一步还将从哪些方面来继续实施这项工程?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此次全国两会上,内蒙古代表团的很多代表都提到,内蒙古在农村牧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巴特尔主席也提到对此项工作内蒙古已投入886亿元,为什么投入这么大资金来实施这项工程?另外,给农村牧区提供通路、通电、通水等基础设施服务之外,下一步还将从哪些方面来继续实施这项工程?
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 “十个全覆盖”工程不仅成为两会代表热议的词汇,也是农牧民群众、党员干部和媒体的热议词汇。之所以会这样,我想主要是是因为“十个全覆盖”工程这件民生工程办到了群众的心坎儿上。要了解“十个全覆盖”工程,需要弄清楚几个概念。
什么是“十个全覆盖”。从2014年起,内蒙古启动实施了3年投入1000亿元的“十个全覆盖”工程,主要包括危房改造、安全饮水、街巷硬化、村村通电和电网改造、村村通广播电视、校舍建设和安全改造、标准化卫生室、标准化文化室、便民连锁超市、养老医疗低保。
为什么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内蒙古大力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是要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补齐民生这个最大的“短板”。如果不把这个短板补上,到2020年,内蒙古就会有1000万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掉队。
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效果如何。目前已完成投资886亿元,84.4%的行政嘎查村完成了建设改造任务。工程的全面实施,迅速改变了农村牧区落后面貌,拉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农牧民增收,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赢得了各族群众的欢迎和赞誉。
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到底干的对不对,以后怎么干。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中央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思路和要求,始终坚持民生优先的发展导向,紧紧抓住民生领域的薄弱环节,紧紧盯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以实施重点民生工程的办法集中攻坚,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人民。近三年,全区各级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的比例每年都保持在70%以上,累计投入达7653亿元,各族群众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五问内蒙古:如何让绿水青山常伴身边?
中央电视台央视新闻全媒体记者:今年央视春晚分会场让我们领略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但是这两年内蒙古也有一些比如说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还有呼伦湖的水污染这样一些事件,引起大家的关注。内蒙古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将采取哪些措施?
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主席巴特尔:内蒙古的生态保护建设,不仅关系自身,更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落实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战略思想和“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指示,“十二五”累计投入546亿元,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等五大生态工程和公路、村屯、厂矿园区等六大区域性绿化工程,争取国家出台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将10.1亿亩可利用草原全部纳入保护范围,投入草原生态补奖资金300亿元,惠及146万户、534万农牧民。森林面积由3.6亿亩增加到3.8亿亩,草原植被盖度由37%提高到44%,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
当然,内蒙古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目前,腾格里沙漠污染治理已完成,我们要引以为戒。呼伦湖流域生态与环境综合治理已列入国家规划,加大了治理力度。
“十三五”国家将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提高补奖标准,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规模和退牧还草实施范围,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开展跨地区生态保护补偿试点。我们要抓住这些机遇,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今年要完成林业生态建设1000万亩、重点区域绿化200万亩、种草3000万亩,实施呼伦湖、乌梁素海生态环境治理。
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开展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加强乌海及周边地区环境综合整治,确保取得阶段性成效。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严肃查处环境违法问题。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加快划定生态红线,全面推进国有林场林区改革,加快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在呼伦贝尔等地区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全面实施排污许可制度,提高排放成本,倒逼企业减排。
六问内蒙古:精准扶贫有何妙招?
香港《大公报》记者:内蒙古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目前还有多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今后内蒙古将如何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如何做好精准扶贫?
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主席巴特尔: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战略思想和中央扶贫工作部署,举全区之力推进扶贫攻坚。资金投入上,各级财政安排扶贫专项资金116亿元。工作举措上,把“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扶贫攻坚的有力抓手,2年来累计投资886亿元,9900多个行政嘎查村实现了“十个全覆盖”,其中贫困嘎查村2400多个。累计投入70亿元为困难群众办了“三个一”民生实事,惠及337万户农牧民、4.15万名贫困家庭大学生和4800多个零就业家庭。工作机制上,以省级干部联系贫困旗县为带动,建立了三级干部“一对一”联系包扶机制,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通过上述举措,全区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179万人减少到80.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1.85%下降到5.85%。
“十三五”时期,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的部署,围绕“人脱贫、县摘帽”目标,按照“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的工作要求,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大体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是到2017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26个区贫县全部摘帽;二是到2020年实现8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31个国贫县全部摘帽。
今年是脱贫攻坚战的第一年,我们将确保21万人稳定脱贫、10个左右区贫县摘帽。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年内完成5万人搬迁任务。通过产业扶持脱贫一批,帮助4万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使每户都有增收项目,让有发展意愿和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户都能得到3万元以上的扶贫贷款,全年新增扶贫贷款150亿元以上。通过教育、医疗扶助一批,对贫困户子女接受职业教育给予资助,提高贫困人口大病报销比例。通过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将4.1万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
七问内蒙古:如何让民族团结之花开得更加绚丽?
《光明日报》记者:去年8月我去鄂尔多斯报道了第10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那里我充分感受到了内蒙古模范自治区的魅力。那么,内蒙古近年来是如何保持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和谐稳定局面的?
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做好边疆的安宁工作,社会政治的稳定工作,始终是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牢牢抓紧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中央对内蒙古自治区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自治区历届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做得也相当好。正是由于高度重视,工作做得好,所以当年周恩来总理讲过内蒙古自治区是“模范民族自治区”。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考察时,也认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工作做得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到内蒙古考察时也讲,内蒙古自治区过去是模范自治区,现在是模范自治区,将来也一定要成为模范自治区。
近年来,内蒙古如何珍惜维护模范自治区这个光荣称号,进一步巩固大好形势,从大的方面来讲,就是三句话:第一就是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做好民族工作的主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第二就是中央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走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做到“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像石榴籽那样抱那么紧,就是因为有一条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第三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们国家的统一不能丢掉,统一的同时,要民族地区各有各的特点,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具体来讲,内蒙古自治区这些年之所以能够保持这么好的政治局面,主要是因为五个方面的工作做得好。第一是抓发展、抓民生,这是硬道理,是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第二是大力推进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创建工作,弘扬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巩固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和谐民族关系,筑牢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第三是妥善处理民族工作方面遇到的问题,把民族工作纳入法治化的轨道。第四是高度警惕境内外破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各种势力,对破坏民族团结的势力露头就打,绝不手软。第五是切实加强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坚强保证。
八问内蒙古:呼格案后,如何完善纠错机制?
《中国日报》记者:之前大家都很关注的呼格案的追责结果已经公布。在呼格案这样的个案之后,我们在完善纠错机制方面是怎么做的,内蒙古自治区在推进依法治区、民主法治建设方面有什么新的特点和新的成效?
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呼尔查:自治区党委对呼格吉勒图案错案追究高度重视,多次研究。2014年12月15日,呼格吉勒图案再审改判无罪后,按照自治区党委的要求,自治区高级法院、检察院、公安厅分别成立调查组,这项工作审理得非常细致。启动了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追责工作去年下半年结束,27名相关责任人依法依纪受到责任追究。我想重点说明的是:对呼格吉勒图案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是严格依法依规,按程序进行的。呼格吉勒图案依法纠正后,自治区政法部门从中深刻地吸取教训,进一步地完善制度机制,结合此案深入开展了警示教育,引以为戒,不断提高执法司法能力和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自治区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依法治区工作抓得非常紧,推得也非常快。按照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二次全委会议的总体部署,全面依法治区和民主法治建设有了重大进步,主要表现为“三个到位”和“七个明显”。
“三个到位”分别是组织领导到位;安排部署到位;制度规划到位。“七个明显”则是地方立法工作成效明显;政府职能转变成效明显;公正司法成效明显;全民守法普及成效明显;社会治理法治化成效明显;法治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成效明显。
九问内蒙古:阿拉善马莲井暴力事件如何处置?
日本共同社记者:去年12月在内蒙古阿拉善盟边界发生暴力事件,听说是边界土地有争议,内蒙古与邻近省份有什么样的土地纠纷发生?内蒙古政府有什么样的对策?与甘肃省政府进行怎样的协商?
全国人大代表、阿拉善盟盟长冯玉臻:去年12月6日凌晨3点,数十名不明身份的蒙面人闯入到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东风镇马莲井综合执法站进行打砸抢劫,当时打伤工作人员13名,损毁检查站房屋4600平方米,损毁各类车辆11辆。这起事件发生之后,中央、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有关领导作出重要的批示。我们在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下,对事件进行了迅速的处置。主要做了几个方面的工作:对当时受伤人员进行了及时的救治;对当地的群众进行了教育疏导工作,保持了社会稳定;按照公安部的要求积极配合甘肃警方对案件进行侦破;内蒙古、甘肃两地的领导共同研究未划界地区稳定问题,达成了妥善化解边界纠纷,确保边界和谐稳定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