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赛罕乌拉国家站“全国林业科普基地”成立
近日,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赛罕乌拉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赛罕乌拉国家站)被确定为“全国林业科普基地”。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桂林及该校党委副书记侯晨曦,人事处、生命科学学院主要负责人和该校综合实习基地的师生参加了揭牌仪式。
赛罕乌拉国家站创建于2009年5月,隶属国家林业局,由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主管,挂靠我校生态环境学院。赛罕乌拉国家站是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CTERN)的森林分中心——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CFERN)的成员站之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地处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北部。赛罕乌拉国家站所处的植被气候区位于内蒙古东部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区,地带性森林类型为呼伦贝尔及内蒙古东南部森林草原区。赛罕乌拉是内蒙古大兴安岭南部山地景观的典型地段,是内蒙古最大次生林区——罕山次生林区的典型区域。同时,赛罕乌拉又是中国北方重要河流——西辽河的重要水源保护地之一。因此,赛罕乌拉所处的区域代表性非常独特。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是东亚阔叶林向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草原向森林的双重过渡地带,也是华北植物区系向兴安植物区系的过渡带,同时也是浑善达克沙地向罕山山地入侵的区域。区域内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相互镶嵌分布,其“边缘效应”非常明显,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主要植被类型有夏绿针叶林华北落叶松、夏绿阔叶林,包括白桦、黑桦、山杨、蒙古栎等。
赛罕乌拉国家站以长期野外定位观测和数据积累为基础,运用国内外先进的观测技术和方法,对内蒙古赛罕乌拉森林水文、森林土壤、森林气象和森林生物进行综合观测,为内蒙古东部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区积累长期观测数据。另外,重在把握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特色,重点突出森林向草原的过渡带、边缘效应、生物区系的交汇区等区域特色的研究,力争建立特色鲜明、设施齐备的科研教学平台。
目前,赛罕乌拉国家站实验室配备有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凯式定氮仪、微波消解仪、恒温摇床等,已经具备了植物、土壤、水质等常规化学分析和微生物分析的条件。实习基地拥有宿舍、食堂、学生内业工作室、洗浴设施、供水设施、学生活动室、篮球场等基础条件,不但是很好的科研平台,也为本科实习打下基础。
揭牌仪式前,李桂林一行和侯晨曦一行进行了座谈。双方一致肯定了赛罕乌拉国家站对赛罕乌拉保护区发挥的科技支撑作用,共同表示今后将在产业综合开发、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科技示范、科技人才培养、科普教育等方面展开更多交流与合作。与会领导还听取了站长周梅教授关于赛罕乌拉国家站的森林小气候梯度观测场、降雨再分配观测场、凋落物分解观测场、测流堰等功能讲解,考察了实验室和本科综合实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