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牧业经济驶上快车道

07.12.2018  22:52

   内蒙古晨报全媒体平台消息(记者 温晔峰 ) 12月6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农牧业经济发展新闻发布会,自治区农牧厅党组书记、厅长孙振云出席新闻发布会并介绍了改革开放40年来,全区农牧业经济、农村牧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孙振云介绍,我区主要农作物良种率和家畜良种化率从改革初期的60%和29%提高到现在的98%和90%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5%,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4%。2017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84元,是1978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31元的96倍。

  据悉,2017年,我区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3000万吨以上,是全国净调出商品粮的六个省区之一。同时,肉类总产量达到267.6万吨,是1978年的12.8倍;牛奶总产量达到693万吨,是1978年的95.7倍;畜牧业产值达到1200.56亿元,是1978年的142.6倍;占第一产业比重达42.7%。牛奶、羊肉、绒毛产量、草业均居全国首位,全国1/4的羊肉、1/5的牛奶来自内蒙古,成为国家名副其实的“奶罐肉库”。

  农畜产品加工业成为自治区第三大支柱产业,2017年,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龙头企业达到38家和583家,牛奶、羊肉、羊绒、葵花籽、杂粮杂豆等加工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有机农畜产品产量1251.5万吨,居全国首位,乳业成为超千亿级产业。

  此外,1984年,自治区出台了“草原管理条例”,这是我区也是我国第一部保护建设利用草原的地方性法规。1983年全国第一个草原监督管理机构在我区成立,草原执法监督机构和队伍建设逐步健全,目前全区有草原执法机构107个,有效打击了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2011年以来,我区累计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资金455.6亿元,禁牧4.05亿亩,草畜平衡6.15亿亩,签订禁牧、草畜平衡责任状115万多份,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有效促进了草原生态恢复。同时,为缓解天然草原压力、补充饲草料不足,我区每年人工种草面积达3000万亩以上。

  在这种经济迅猛发展的势头下,农牧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实施农村牧区基础建设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近140万户农牧民住进了美观大方、温暖舒适的新居;近400万农牧民和学校师生喝上了安全水;近万个嘎查村的农牧民走上了水泥路;新建标准化卫生室8200多所,230多万人领上了基本养老保险和高龄津贴。


关于自治区级合作社示范社和示范家庭农牧场评定结果的公示
  根据《关于开展2018年度自治区级示范家庭农牧农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