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说话,内蒙古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晒”在阳光下
“内蒙古后旗红等品种的马铃薯必需氨基酸含量与鸡蛋蛋白相当。”“内蒙古地区生鲜乳品质优良,营养指标乳脂率和乳蛋白率逐年增加,卫生指标体细胞和菌落总数逐年下降;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及氨基酸评分高于国际FAO/WHO理想蛋白质标准和模式,表明内蒙古地区生鲜乳中蛋白质为优质蛋白质……”一个个精准权威的科研数据,为我区高品质农畜产品“验明正身”,也为我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出具这些实验结果的机构,正是内蒙古自治区农科院资源环境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所始建于1986年,2004年通过了国家认监委和农业部专家组的严格考核,取得国家计量认证和农业部审查认可资质,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呼和浩特)正式挂牌成立,成为我区第一家部级农产品质检中心,填补了我区长期缺失的农药残留、种衣剂及农产品加工品部分污染指标和转基因产品成分检测技术方面多项空白,结束了我区多年来农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依赖周边省份完成的历史。
研究所科研团队于2005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巾帼文明岗”称号,2015年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授予中心“草原英才”工程产业创新人才团队。
防控预警——前移质量安全监管端口
在自治区农科院资源环境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的二楼,放满精密仪器的实验室左右排开,不时有身着白大褂的科研人员穿梭其中。
“生鲜乳质量与乳脂率、乳蛋白率、体细胞数及菌落总数等指标密切相关,从2013年到2017年,我们对全区奶罐奶中乳脂率、乳蛋白率、体细胞数及菌落总数进行了跟踪评估,样本范围实现了我区鲜奶主产区全覆盖。结果表明,我区生鲜乳质量总体良好。”自治区农科院资源环境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丽芳说,研究团队还对我区奶牛养殖场精饲料、粗饲料和饲料原料中黄曲霉毒素B1进行了风险监测,以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研究团队在奶牛养殖场进行调研时,发现奶牛乳房炎发病率比较高,便及时建立了生鲜乳中乳房炎源主要病原菌的耐药菌谱图,根据建立的耐药菌谱图,可以精准选用药物。还结合植物提取物防控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进一步对奶牛养殖场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提高了奶牛的产奶量,减少了乳房炎治疗时抗生素的残留风险和患病牛乳中病原微生物的残留风险,增加了奶牛养殖场的经济效益,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农畜产品安全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2003年以来,该中心连续承担全区12个盟市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蔬菜、水果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和质量安全应急监测工作,为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年均完成各类检测20多万项次,为国家和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中心迅速成立专家组开展技术攻关,重点对全区乳品加工企业收购的生鲜乳进行24小时全天候监测排查。为此,这里挂牌成立全国首家省级生鲜乳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内蒙古自治区生鲜乳质量安全第三方检验测试中心。同年,被授权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品质评价鉴定机构和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示范基地。
用科技说话,让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晒”在阳光下。中心根据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发展规划,针对生鲜乳、马铃薯等名优特农畜产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及风险预警,迈出了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由单一过程控制管理初步实现前端控制管理的第一步。不但为自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服务范围辐射北京、山西、甘肃等周边省区。在历次农业农村部能力验证和机构考核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者对农畜产品的要求已经由吃饱向吃好、优质、安全转变,尤其对农药残留、营养成分、加工用途等方面更加关注,这就对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也鞭策科研机构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为老百姓做好服务工作。”自治区农科院资源环境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姚一萍说。
除了直接进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还积极投身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工作。依托自身已经掌握的技术,结合本地区基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技术基础较为薄弱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类检测技术和实验室管理方面的技术咨询和培训,使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较快提升。2010年以来,深入50多个基层实验室,开展盟市、旗县级待建和在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
技术支撑——破解高产与优质的矛盾
农牧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牧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来培育优良动植物品种、改进农畜产品品质,才能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破解高产与优质之间的矛盾。
走进研究所的实验室,张福金博士正在精密的仪器前分析数据。前几天,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的马铃薯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找到了张福金,请他帮忙检测合作社种植的马铃薯微量元素、抗氧化物等物质的含量,检测所得数据将有效鉴别该合作社马铃薯品质的优劣。
如今,很多普通农牧民也将提质增效提上日程,积极向着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进军。调优品质、调精品种需要科技支撑,自治区农科院资源环境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这里扮演了重要角色。
几年前,乌兰察布市卓资县的马铃薯种植大户找到张福金请求帮助:“我们种的马铃薯连续两年出现不出芽的情况,已经用了脱毒马铃薯种植,咋还出现这种情况呢?”
顶芽能力的变弱,直接影响马铃薯的生长,将大大影响产量。因此,张福金立刻进行了土壤样本采集、化验,检测结果显示,土壤里残留了前几年种植玉米时使用的除草剂,这种除草剂对玉米无害,但对马铃薯出芽率有极大影响。经过这次检验,这家种植大户抢抓农时,迅速改变种植计划,避免了经济上的损失。
“我们有些检测项目已经实现了在田间地头的快速检测,只需要把马铃薯切块,就可以在10分钟之内得到检测数据。”张福金介绍说,依托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他们可以进行马铃薯的品质鉴别,这对马铃薯种植和销售都有重要意义。同时,科研团队还掌握了产地溯源技术,对绿色产品进行识别,为打造和保护区域性商标、品牌提供依据。
以科技创新树立行业标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研究是在农牧业发展过程中,由追求数量、满足温饱向数质并重、提升效益的转折中应运而生的新兴技术领域。多年来,研究所的检测领域不断拓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团队建设不断发展壮大,研究和检测范围由区内逐步走向全国,为保障自治区乃至全国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我区绿色、特色农牧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记者韩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