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加快建设区块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27日(记者刘懿德、张丽娜) 在地处祖国正北方的内蒙古自治区,公安机关近年来立足边区、牧区、农区、林区、城区实际情况,加快建设区块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消除了平安盲区,有效维护了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宁,全区社会治安呈现良好态势。
作为我国北方的安全屏障,内蒙古拥有总面积位居全国前列的边境管理区和牧区,这些区域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给社会治安防控工作带来挑战。
“围绕区域多样的特点,内蒙古坚持因地制宜、因情施策,逐步建立起了互相支撑的区块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公安厅厅长马明说。
在总面积位居全国首位的36万平方公里边境管理区内,内蒙古全面推行军警民“联管、联防”,打造了一批“蒙古包哨所”、“边境堡垒户”,建立了771个各类联防群众组织、配备联防队员4116人。
因地制宜的联防固边措施为内蒙古边境地区构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2012年以来,内蒙古在边境地区共排查可疑人员1636人、查获涉嫌偷渡人员133人。
“30公里做邻居,100公里串串门”,这是内蒙古大部分牧区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地区,传统报警系统在遇到警情时,转接繁琐、难以精准定位等弊端逐渐凸显,导致公安边防民警很难在最短时间内赶到事发地点。
针对这一问题,内蒙古研发推广了“警牧通”系统。家住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嘎达布其镇的牧民斯日古楞是最早使用“警牧通”的牧民之一,他至今对首次使用这一终端的经历记忆犹新。
2012年冬季的一天,正在放牧的斯日古楞发现一名陌生男子骑摩托车经过自家草场,而且这名男子身染血迹。见此情况,他立即按下随身携带的“警牧通”报警按钮。
仅5分钟后,接警的公安边防民警就调动联防车成功将这名可疑人员控制。亲眼目睹整个过程的斯日古楞惊讶地说:“真没想到‘警牧通’这么厉害!就像警察在身边一样。”
目前,“警牧通”系统经过多次升级改造,已经能够通过牧民的手机客户端实现一键报警、图像传输、GPS定位等功能。
锡林郭勒盟副盟长、公安局局长王锐说:“目前全盟已有10多万牧民安装使用了‘警牧通’系统,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推广力度,搭建好牧区防控网络。”
在牧区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过程中,除了保障平安,各级公安民警身上还肩负着维护民族团结的重任。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的民警宝音德力格尔负责的辖区有1672平方公里之大。十几年来,他骑着摩托车穿行在蓝天白云之下的辖区,服务牧民群众、调处社会纠纷,实现辖区连续17年可防性案件“零发生”、矛盾纠纷“零上交”,被当地牧民亲切地称为“赛因察戈答”(蒙古语“好警察”)。
在内蒙古广袤的牧区,正是一个个像宝音德力格尔这样默默无闻的民警,用自己的汗水和辛勤浇灌着民族团结之花。
此外,内蒙古还针对农区、林区和城区的实际情况,推出多元化防控措施,不断织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网络。
2014年10月起,通辽市公安局在内蒙古首创“爱民拥警”警务共同体工作模式。这一模式将有限的警力资源与无限的社会资源相结合,通过互联、互通、互动形成运作机制,打造工作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通辽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邱成刚说,目前当地共创建警医共建、警社共建、警校共建等警务共同体179个,不仅大大提高了警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有效保障了医院、社区和校园的安全,实现了共赢。
内蒙古各级公安机关通过创新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大大提高了防控水平和能力。2012年以来,全区刑事案件、八类主要案件、多发性侵财案件、治安案件明显减少,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实现“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