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加速推进国家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
“2016投资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及加工产业洽谈会”在北京市举行。洽谈会由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农牧业厅主办,由通辽市政府、呼伦贝尔市政府、兴安盟行政公署和欧美同学会国际投资发展中心协办。
会议以“发挥绿色优势,提升品牌效应,促进产业合作,推动结构升级”为主题,推介了内蒙古投资环境和重点合作产业,介绍了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及加工产业发展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柯永果、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总农艺师王雨锋、通辽市副市长韩国武、呼伦贝尔市副市长李阔、兴安盟副盟长隋维钧、国家发改委《中国经济导报》总编辑胡跃龙以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企业代表、媒体记者共计100余人参会。
近年来,内蒙古投入巨资促进现代农牧业发展,努力培育农牧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各类商协会作用,通过博览会、展销会等会议会展,积极拓展农畜产品市场。凭借绿色无污染的自然条件优势和过硬的产品品质,内蒙古的农畜产品在市场上广受好评,赢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产品销量大幅提升,内蒙古已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高端、绿色、安全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特色优质农畜产品产业带初步形成
从自然环境来说,内蒙古发展农牧业可谓占得“地利”。
内蒙古人口密度低,空气污染少,自然环境优越,农牧业资源比较丰富。内蒙古人均耕地面积全国第二,可利用草原面积全国第一,发展绿色农畜产品可谓得天独厚。
多年来,内蒙古的农畜产品产能在全国名列前茅:内蒙古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6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据统计,2015年全区粮食总产居全国第十,牲畜存栏连续11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牛肉产量居全国第三,牛奶、羊肉、山羊绒、绵羊毛产量居全国首位,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位居五大牧区之首。
内蒙古农牧业厅总农艺师王雨锋向记者介绍说,目前内蒙古已具备年产粮食2750万吨、油料100万吨、禽蛋50万吨、肉类250万吨、绒毛12万吨、15万吨水产品、900万吨牛奶的综合生产能力,初步形成了以奶牛、肉牛、肉羊、绒山羊、禽类、优质专用玉米、优质马铃薯、高油大豆等特色优质农畜产品产业带。
培育孵化国家级农牧业重点龙头企业38家、上市公司10家
据调查,内蒙古60%的马铃薯鲜薯、90%马铃薯原种调往区外,京津地区50%的优质小麦和优质牛羊肉来自内蒙古。内蒙古的乳制品、羊绒、牛羊肉产品畅销大江南北,杂粮、杂豆产品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熟悉和青睐。2015年内蒙古全区农畜产业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消费需求疲软的大环境下,实现了平稳快速增长。
2015年内蒙古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790家,实现销售收入4087.9亿元,现有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8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556家,上市公司10家,农畜产品驰名商标66个。已具备年加工转化粮油1600万吨、牛奶1000万吨、肉类300万吨、羊绒2.2万吨、马铃薯360万吨的能力。
筑牢绿色品牌 农牧业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内蒙古地大物博,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赤峰市等东部盟市重化工企业少、污染小、土壤肥、水质好、空气优,是全区乃至全国公认的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被誉为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净土”。茫茫无际的天然牧场、类型多样的肥沃土壤、资源丰富的森林宝藏,孕育出很多高品质的农畜牧林产品。在绿色农畜产业的发展思路上,这些盟市根据自身条件,做出了差异化的道路选择:
通辽市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是全国18个粮食产量超过100亿斤的地级城市之一,全国33个粮食生产先进市之一。众多特色优质农产品是通辽是的优势资源,对这些优质产品的加工是通辽市发展农牧业产业重点培育的优势主导产业之一。
通辽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玉米播种面积1181万亩,总产122亿斤,淀粉平均含量高达72%—75%,通辽地区红干椒、蓖麻、荞麦、绿豆等产品的国际声誉很高,其中红干椒年产量超过3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红干椒生产加工基地,红干椒、荞麦种植面积均超过50万亩,被誉为“中国荞麦之乡”。人工种草保有面积275万亩,饲料作物播种面积222.5万亩,年可利用牧草贮量20亿斤,牲畜存栏2000万头只以上。
“全市农牧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环境、产业政策良好,除了将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作为通辽市重点培育的优势主导产业之一之外,未来还将重点引进发展食品级和医药级氨基酸等高端产品”,通辽市副市长韩国武介绍说。
呼伦贝尔市则把未来农畜产业发展重心定位在绿色有机食品的品牌建设上。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借助“呼伦贝尔牛肉”、“呼伦贝尔羊肉”、“呼伦贝尔黑木耳”、“呼伦贝尔马铃薯”、“呼伦贝尔蘑菇”、“呼伦贝尔蓝莓”、“呼伦贝尔沙果”等集体商标注册及品牌建设,加速推进农牧业产业集群发展。
“今后,将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农牧业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核心,以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为手段,大力实施大品牌创建工程,推进农牧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全面提升全市现代农牧业整体发展水平”,在谈及农牧业发展思路时,呼伦贝尔市副市长李阔这样表示。
兴安盟的发展规划则围绕森林资源林下经济做文章。兴安盟的森林资源丰富,是国家培育后备森林资源的基地之一,截至2015末,森林覆盖率31.6%,覆被率位居内蒙古第三位,活立木蓄积量排第二位。全盟有各类自然保护区10个,有科尔沁、图牧吉和青山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6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在发展绿色农牧业方面,兴安盟可谓占尽天然绿色的天时地利,副盟长隋维钧向记者如是阐述兴安盟的发展理念:实现“为加而产、为养而种、为牧而农、农牧结合、产销对接”,实现由卖原料卖产品、创品牌创名牌、走低端向走高端的转变,全力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借力“京蒙合作” 多渠道助推绿色农畜产品走向全国
“好酒也怕巷子深”,目前内蒙古每年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250万吨以上,调往区外肉类150万吨、奶类500万吨。这样的市场输出规模并不是坐等而来的。
近年来,内蒙古积极发展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及专业协会,打造特色农畜产品的产、购、销集团,规划建设以县城农畜产品批发市场为重点,乡镇交易中心为补充的市场体系。大力支持农牧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实现农超对接,并逐步把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实现了农社对接,结合互联网+行动计划,完成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的无场地注册。支持龙头企业到外阜开设产品直销中心,积极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开通了多个本土农牧业产品电销平台。
目前内蒙古已建成一批成熟的产地批发市场、经营网点,在北京、上海建立了内蒙古农畜产品精品馆,区内500余家龙头企业入馆进行产品展示展销,效果良好。目前,内蒙古有关部门正在对其他大中城市进行调研摸底,计划建立更多的内蒙古名优特产品展销中心。
2015年内蒙古多次举办、参加了国内外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直接实现销售收入3500余万元,达成合作意向22亿元。 这一系列举措为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走向全国积累了宝贵经验并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牧业发展的政策,内蒙古也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惠牧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对农牧企业的服务和支持力度。1996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开展东西扶贫的重大决策部署,北京内蒙古两地展开了对口帮扶合作。2010年8月,两地签署了‘京蒙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启动了全面合作。五年来京蒙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未来,我们将充分发挥‘京蒙合作’这一平台优势,加强双方各领域深度合作,充分利用北京的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等优势,做大做强内蒙古的农牧产业,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绿色、健康、安全的农畜产品,把内蒙古打造成为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柯永果满怀信心地说。
内蒙农牧业未来发展关键词:创新、转型、培育、壮大
据王雨锋介绍,今后,内蒙古将创新农牧业发展方式,创新农牧业经济体系,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促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
同时,内蒙古将加强绿色农牧业输出平台建设,完善农企利益联合机制,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此外,内蒙古将积极发挥本地及外阜农牧协会、外部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设立办事分支机构,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深入了解各地消费者需求,为生产、加工、销售提供准确信息,大力引进资本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努力搭建电商平台+会展经济+展示展销中心+零售体验店,实现展示、体验、营销、宣传一体化,不断提高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让内蒙古优质绿色无污染的农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国家发改委《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总编辑胡跃龙认为,内蒙古农畜产品质量好、市场占有率高,深受消费者信赖。从长远看当地政府、企业以及农牧业各方参与者必须切实维护内蒙古绿色品牌的良好声誉和市场公信力,在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的源头和流通环节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和安全,不断创新监管和营销思路,充分运用互联网+的模式,建立完善的质量追溯体系和销售渠道,这样才能真正将内蒙古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