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发布"十二五"农牧业科研成果:年均国家专利近8项

06.08.2015  19:14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8月6日电(记者李云平 林超)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6日上公布了“十二五”期间的农牧业创新性科研成果140多项,审(认)定农作物、草品种52个,取得国家专利39项。

    据介绍,近5年来,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在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特色作物、肉牛肉羊、奶牛、绒山羊品种选育等方面开展了持续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2项。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长冯万玉介绍,作为公益性科研单位,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的成果属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在致力于服务农牧民、支撑农牧业的同时,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将积极寻求与涉农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推动农牧业的科技进步和现代农牧业的发展。

    发布成果的同时,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发布了与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组建现代农牧业科企创新联盟的倡议书,并举行院地共建科技示范县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和科研项目合作签约仪式。

    以下是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十二五”期间主要成果的简介:

    1、针对农牧交错区农田风蚀沙化、土壤退化、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生产生态问题,研究创新了保护性耕作农田抗旱减尘、免少耕播种、水肥高效利用等关键技术和配套装备,创建了保护性耕作农艺农机一体化可持续耕作技术模式与配套机具系统,并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改善了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可持续生产能力。

    2、创新育种技术,培育了国内第一个专用肉羊品种“巴美肉羊”。该品种繁殖率达150%以上,实现了两年三产。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主推品种,其种羊数量目前已达到5.4万只,向8省区推广种羊3万只,生产杂交羔羊270万只,新增产值32亿元。

    3、针对规模化养殖场以及分散养殖户饲养管理落后、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养殖效益低的问题,在国内率先创立了“1+2”奶牛饲养管理快速诊断及技术集成服务模式和“合作化、八统一”的饲养管理新模式,并建立了15个奶农合作社,使成年母牛每年平均增加效益5500元。

    4、针对我区玉米品种超期服役、退化严重和早熟品种匮乏等问题,育成高产、高蛋白、高油、高淀粉、粮饲兼用、不同熟期的“内字系列”玉米新品种,提高了玉米单产水平、营养品质和秸秆利用率,现已累计推广1000多万亩,经济效益达14亿元。

    5、育成丰产、优质、抗逆啤酒大麦新品种“蒙啤麦1号”,填补了内蒙古大麦品种自主创新的空白,有效解决了我区生产中大麦品种匮乏和品质差的问题。累计推广面积425万亩,新增总产值1.69亿元。

    6、针对我区小麦生产中存在的缺乏高产、优质、综合抗性好的品种和栽培技术单一,标准化水平低等技术问题,育成了7个适合我区不同生态条件的“农麦系列”小麦新品种,配套研制了小麦套种晚播向日葵、套种玉米、抗旱避旱等多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现已累计推广500多万亩,新增总产值4亿多元。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