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坐收“租金”的农民成了上班族

20.12.2017  18:59

  每天一大早,家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耗赖山乡圪顶盖村的焦明亮老两口就开着自家的电动小汽车到蒙禾源菌业蘑菇厂打工。

  “打这蘑菇厂2012年一建成,我们老两口就来上班了,都已经是这里的老工人了。”焦明亮告诉记者,之前自己种地累死累活,除去化肥、种子等开支基本上没收入,遇上年景不好的时候还得赔钱。老两口来这儿干,不耽误种地,每月每人3500元的收入,一年能有七八万抓在手里,心里踏实,现在还补贴娃娃在呼和浩特市买了楼房。

  一旁的夏三女接起话茬笑着说:“我们老两口也给娃娃在呼市买了房,38万买的,还给装修好。自己也重新翻修了房子,现在家里不穷了,村里可多人羡慕我们呢!往年每到秋收后清闲了,很多人就是在村里打麻将。现在,有了事情做,哪还有闲心去打牌。来年,我打算继续在这儿好好干,给儿子娶上个媳妇。

  如今,许多当地农民像焦明亮、夏三女一样将土地流转给企业后,不仅坐收“租金”,还在家门口成为上班族,每天按时上下班,每月有工资,与城里人没啥两样。

  郎小兰家庭比较困难,丈夫患有心衰,全家只有郎小兰一个劳力。驻村干部得知郎小兰家的情况后,主动介绍她去蒙禾源菌业有限公司的蘑菇厂上班,解决了她的就业问题。

  “今天是上班的第7天。”郎小兰乐呵呵地说道,“这里上班活儿不重,就是熟练工,还管饭。虽然刚来工资也就2400元,但是等过段时间,就多做多拿了。做得好,一天能有百十来块钱,够老头儿吃药,还能照顾他,挺好!

  今年55岁的郎小兰说,以她这样的年纪,外出打工找不到地方。今年家里的收成不好,前段时间去呼和浩特市打工,找了好久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没成想在家门口就了业,既有了收入,还比市里打工节省生活开支,挺划算!郎小兰这么一说,引来了不少工友的共鸣。村里老百姓的“小日子”能越过越滋润,离不开武川县当地探索的产业扶贫新模式。

  据了解,武川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该县农村人口多、旱作农业多、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这些成为该县经济发展的掣肘。2012年,武川县耗赖山乡率先建起了产业扶贫模式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并注册了蒙禾源菌业有限公司,依托食用菌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群众“挪穷窝、摘穷帽”,村集体产业的发展迈入快车道。目前,进入蒙禾源菌业有限公司工作的当地农民有300多人,在用工高峰时,能达到500人。

  “公司不仅聘用当地农民、贫困户来基地打工,还给村民进行产业项目分红,让没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也能顺利脱贫。去年,公司盈利311万元,拿出50万元给农民进行分红。脱贫以后继续对经济增收能力弱的家庭进行产业项目帮扶。”蒙禾源菌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瑞才开心地说道,现在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延伸了产业链,加大了产品的深加工力度,把菌类加工成了即食产品等等,不少产品出口到了蒙古国、俄罗斯等地。公司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也让乡亲们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从2012年到现在,耗赖山乡村集体企业蒙禾源菌业有限公司已带动该乡700多户1600多人受益,菌业公司的红利惠及了全乡10个村委会105个自然村的所有脱贫人口,部分农户在食用菌产业的带动下已迈上了致富路。

  高瑞才指着一栋栋大棚告诉记者:“党的十九大精神鼓舞人心,进一步增强了我做大企业的信心和勇气,现在的干劲更足了!下一步,准备把哈乐镇已经具备基础设施的2000多栋大棚全部进行投产运营,到时候用工数量还会大幅增加,让乡亲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记者问今后的销路怎么样,高瑞才拍着胸脯说道:“没问题,销路、技术可不愁!这20年我就是干这个的。”(记者 荣松如 郑学良 赵娜)

    原标题:坐收“租金”的农民成了上班族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