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委员代表:关注农牧区 为农牧民做好代言人!

05.03.2015  10:21

  揭新民: 为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呼吁到底

   

  全国政协委员揭新民一直在关注农村牧区的危房改造。他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后关于这方面的提案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重视。这次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国家2014年下达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危房改造任务8.5万户,自治区确定的目标任务为17万户,内蒙古实际完成改造任务17.1万户,这项惠及老百姓的民生工程扎扎实实地落到了实处。

  揭新民告诉记者,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加大了对自治区农村牧区危房改造的支持力度。全区上下积极推进自治区 “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研究出台了省级分类补助标准政策措施,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取得明显成效。

  揭新民认为,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牧区发展更需要中央政策支持,因为我国的农村牧区危房量大面广,农村牧区贫困人口比例较高,完成危房改造任务任重道远。

  他举例说,内蒙古自治区的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每年需要完成17万户危房改造任务,而中央去年分配给自治区的危房改造任务规模仅8.5万户,补助范围十分有限。此外,符合危房改造条件的农牧户中存在大量没有建房资金、也无能力建房的低收入群众,他们即使获得了政府补助,也难以通过自身能力建起基本安全的住房,成为危房改造的难点之一。

  揭新民建议,中央应继续扩大农村牧区危房改造任务规模,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提高改造补助标准,强化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国家有关部门应考虑内蒙古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际情况,增加每年下达给我区的中央危房改造任务和补助资金。同时,有关部门应根据我区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建设经验,实行“10+X个全覆盖”项目,加大对相对集中的农村牧区村庄道路、供排水、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潘刚: 推动农牧业产业链实现普惠金融

   

  

  近年来,“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屡屡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和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等重要文件中出现。如何发展普惠金融,全国政协委员潘刚在思考着。经过精心准备,他向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提交了《关于推动农牧业产业链普惠金融进一步发展的提案》。

  潘刚说:“《2014中国普惠金融实践报告》指出,中国仍有一半以上的人未被传统金融服务体系有效覆盖,主要集中于广大农村牧区。全国工商联发布的数据也显示,我国95%的小微企业未曾从金融机构获得过贷款。”

  他认为,发展普惠金融,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改善民生,切实提高实体经济的金融可获得性,缓解当前“三农三牧”、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已迫在眉睫。

  然而,按照传统的金融机构服务模式,很难实现普惠金融的目标。金融机构在服务小微企业等普惠金融群体时,存在收集信息难、控制风险难、控制成本难等难题。根据伊利集团等农牧业龙头企业这些年的发展经验,潘刚认为,处于产业链中的小微企业、农户与龙头企业联系越来越紧密,通过对这些小微企业、农户提供有价值、直接化、集约化的金融服务,反过来又可促进龙头企业的良好发展,从而实现整个农牧业产业升级,真正达到普惠的效果。

  潘刚说,普惠金融作为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要推动产业链普惠金融发展,成为实体经济的助推器,不仅要靠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的合力,也有赖于政策提供更多的支持。

  他建议,应鼓励龙头企业设立普惠金融机构,为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专业支持农牧业产业链小微企业的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普惠金融深入开展创造条件,引导普惠金融机构产融结合、不断创新,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扶持农牧业产业链普惠金融深入发展;创新监管模式,建立符合农牧业产业链普惠金融特色的监管体系,在准许针对龙头企业设立的专业性普惠金融机构可在全国开展业务、不受地域限制的同时,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监管,从而有效控制普惠金融发展中的风险。(记者崔楠 韩卿立摄)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