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局地土壤风蚀超过往年同期水平
据内蒙古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资料显示,2015年春季全区大部无土壤风蚀,仅霍林郭勒、二连浩特、苏尼特右旗、镶黄旗、乌拉特中旗、孪井滩、鄂托克旗、杭锦旗、阿拉善左旗、锡林郭勒盟牧试站和正蓝旗这11个站点有土壤风蚀发生,月平均土壤风蚀厚度在0.1~0.7厘米之间。
这11个站点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0~0.5厘米;与历年(2007-2014年)同期相比,增加0~0.6厘米,其中乌拉特中旗、霍林郭勒、孪井滩和苏尼特右旗的月平均土壤风蚀厚度均超过去年和历年同期水平。而去年没有而今年发生土壤风蚀的站点有霍林郭勒、锡林郭勒盟牧试站和正蓝旗,且月平均土壤风蚀厚度增加0.1~0.5厘米。
发生风蚀的地区与当地多大风沙尘天气有关。以阿拉善盟为例,2015年1月1日~6月14日,全盟出现大风天气3~29天,与历年同期相比,拐子湖、吉兰泰偏多2~3天,其余地区基本持平或偏少1~9天。特别是拐子湖地区今年以来出现扬沙天气71天,较历年同期偏多34天,在历年同期尚属少见。
土壤风蚀是我国北方土地退化和区域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急需解决的一个主要环境问题。土壤风蚀是制约世界各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降水稀少,植被缺乏,风天频繁并且风力较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常见的一种现象。目前,全球有9亿多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深受其害,每年因风蚀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多亿美元。
内蒙古高原中部是中国北方土壤风力侵蚀较为严重的地区,也是沙尘暴等天气灾害的多发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地经历了大规模的草地开垦、耕地撂荒以及高强度的草地过牧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过程,导致土壤侵蚀强度日趋严重。本世纪以来,内蒙古大力开展相关生态工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草地围栏、禁牧等工程措施,风蚀危险度总体上是呈下降趋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