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崛起“中国数谷”
2016年10月,内蒙古获批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近两年来,内蒙古抢抓战略机遇,依托得天独厚的基础和优势,大力实施大数据战略,将大数据、云计算产业作为培育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和地方经济转型的新引擎,提出构建“数字产业生态”的发展思路,“中国数谷”初步建成。
据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水平评估报告(2018年)》,去年内蒙古大数据发展指数较上年提升5位,增速在西部12个省市位列第二。
擦亮“中国数谷”名片
得益于独特的自然和区位条件,内蒙古堪称“大数据中心的首选之地”。在中国数据中心产业发展联盟的评选中,呼和浩特市和乌兰察布市先后获评“最适合投资数据中心的城市”。
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内蒙古数据科学与大数据学会会长兰惠介绍,由于对气候环境、电力资源和地质安全等有特殊要求,大型数据中心适宜建在“高纬度、富能源”地区。内蒙古高度契合这一要求:年平均气温在0至8摄氏度,是数据中心运行的较适宜温度;能源电力资源保障充分,电价最低仅为0.26元/度;地质结构稳定,能保障大型数据中心的稳定运行。
2017年,内蒙古成立了独立的正厅级大数据管理单位——内蒙古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形成了大数据发展的强大合力。同时,内蒙古还针对企业落地、人才引进、税收政策、产业资金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设立了20亿元大数据产业引导基金和1亿元大数据发展专项资金,全力培育和扶持大数据发展。
目前,内蒙古已成为国家电子政务云数据中心北方节点,三大电信运营商、华为、阿里巴巴、苹果等行业巨头的数据中心,以及公安部、教育部、中国银行等机构的灾备中心纷纷落户。截至2017年底,全区大型数据中心装机能力突破100万台,位居全国首位,擦亮“中国数谷”名片。
构建数字产业生态
依托大数据,近年来内蒙古着力构建“数字产业生态”,出台了《大数据与产业深度融合行动计划(2018-2020年)》,启动“万企登云”工程,推动企业管理上云、业务上云,提升传统产业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催生出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现代供应链等新兴业态,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正逐步形成。
作为全国唯一的区域性网络协同制造云平台,内蒙古被工信部确定为国家互联网和工业融合创新试点。包头市经信委副主任王俊峰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说,截至今年初,包头市已累计完成机床数字化改造485台套,重点企业已通过局域网联网设备602台套,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升了设备稳定性和生产效率。
大数据领域创新创业也呈现井喷发展的态势。在呼和浩特云计算大数据创客中心,100多家大数据、云计算方面的中小微企业已经相继入驻,入驻率达90%以上。内蒙古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局长胡丰表示,近几年,内蒙古在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开发、产业融合和创新应用等方面成效凸显,正以和林格尔新区为核心区,逐渐形成良性增益的“数字产业生态”,打好现代数字经济的发展基础。
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内蒙古还重点推进政务服务、生态环保、精准脱贫等领域的大数据应用,提升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和民生保障水平,探索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在政务信息整合共享方面,内蒙古加快建设省级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和“云上北疆”大数据云平台,汇聚政务、行业企业和互联网数据,提供数据治理、数据交换、应用承载等“一站式”服务。去年底“互联网+政务服务”区级网站已经上线,35个部门317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
在内蒙古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平台上,覆盖12个盟市、500多家企业的环境监测数据实时显示,污染源监管、大气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等统计图表清晰明了,精准指导排污费核定、电价核算、监察执法等工作,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精准监管和科学决策。
大数据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据了解,当前,内蒙古正在31个贫困县实施电商扶贫战略。其中,兴安盟国贫县——突泉县,不仅建立大数据精准扶贫管理系统,还依托本土特色农畜产业优势,大力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工作,目前已培育农村网店超2000家,网销产品近百种,户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
中国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表示,内蒙古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利用大数据技术和理念,在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的应用方面进行先行先试,可以为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探索新型社会治理模式提供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