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让更多种子不再“向洋”
位于河套平原腹地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城区周边曾是一片片荒芜的盐碱地,如今种业科技产业园、种质资源博物馆、种质资源保存库等建筑在这里拔地而起,为了让更多种子不再“向洋”而积蓄力量。
这片建筑群中,最具特色的要数种业科技产业园,其外形酷似翱翔的鸿雁,外墙上绘有阴山岩画中古朴的牛羊等牲畜图案。种业科技产业园的核心是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资源库,包括可保存植物种子活性50至100年的长期保存库、长期保存植物个体完整基因序列的基因库、可保存种子活性10至20年的中期保存库、常温保存植物种子的短期保存库。
目前种质资源收集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已确定入库作物种子、地方特色作物种子2万份,土壤标本2万余份,植物标本1000份。计划到2025年,完成10万份河套地区农作物和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的收藏保存,10万份土壤样品收集保存。
种业科技产业园依托收集的种质资源,将逐步建立起沿黄河流域国家级“农林草乡土种质资源体系”。收集保护沿黄适地原生的“农、林、草”乡土种子,分区位、分功能、分特点地储藏标本、数字检测、延续基因、育繁应用。为沿黄流域草场退化、风蚀沙化、土壤盐渍化等提供当地适生植物用于修复保护。
河套地区有“塞上江南”之称,拥有1100多万亩耕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在3100至3300小时之间,在农作物生长季节的4月至9月期间每日日照时数在10小时以上,加上黄河水系滋养,冲积平原土壤肥沃,能完全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葵花籽、脱水菜生产基地。
“河套地区的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可分为山地植被、荒漠植被、沙地植被等,因此选择在巴彦淖尔市建立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资源库和现代种业产业园。”天赋河套种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静介绍说,“依托这里的自然优势,收集、保存、开发利用粮食、瓜果蔬菜、野生沙生植物等种质资源,可以为新品种选育提供物质基础,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业的可持续发展。”
种业科技产业园内,由小麦、玉米、葵花等种子拼成的“种子大道”寓意着河套地区种子研发的不平凡道路。其中一批抗病性强、优质高产的食用向日葵杂交新品种,见证了我国食葵种子不再“向洋”的发展历程。
地处河套平原的五原县是中国食葵种植规模最大的县和全国向日葵产业基地,食葵种植面积超过120万亩,占全国食葵种植总面积的1/7。10年前,食葵种子市场一度被进口种子占领,而如今,五原县的食葵种植户们都用上了国产种子。
近年来,中国向日葵产业培育出一批抗病性强、优质高产的食葵杂交新品种,如SH361、SH363、三瑞9号、JK601等,种植效益普遍较好。如今,中国食葵种植面积稳定在800万亩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葵品种市场占有率达95%以上,国外食葵杂交种已退出垄断地位。优质的种子种出优质的食葵,巴彦淖尔出产的优质葵花籽畅销全国,还通过“一带一路”远销中东、欧洲地区,年出口量达30多万吨。
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向日葵研究所所长李军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现代农业的革新和竞争是以种质资源为核心的科技较量。未来,种业科技产业园在收集、保存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将助力更多种质资源的选育、开发和利用,大力发展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现代种业。
据王静介绍,种业科技产业园内将建设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业大数据管理中心,借助大数据平台为政府、企业、农牧民等用户提供作物收获、品种鉴定、种子繁育、长势监测、病虫害防治、种子检测等综合服务,形成各环节可追溯的种业产业体系。
种业科技产业园还为种业科研攻关搭建了平台。王静说,产业园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培育、选育适合当地气候、土壤、地形特点的优质高产优良地方品种,满足河套地区农业发展及生态建设需求。此外,产业园还与专家团队共同致力于提高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盐碱及荒漠化地区植物新品种培育水平,为草原植物和北方干旱半干旱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
一粒种子孕育一份希望,而让更多种子出自国产是种业科技产业园内所有工作人员的希望。“培育更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及生物多样性尽一份力。”王静说。(记者 李云平 魏婧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