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记忆】内蒙古文化 拿什么告别2014?
微信朋友圈里有人出题:你拿什么告别2014?响应者众多,人们都在思考“2014年我究竟做了什么”这个看似玩笑却触动内心的问题。
那么,内蒙古的文化建设拿什么告别2014?是边远地区农牧民享受到“数字福利”?是轰动全国的重大考古发现?是落地有声的文化产业项目?还是鼓励推动文化团体发展的各项政策?抑或是我区首次拿了“鲁奖”……
经典的必然会不朽,能够留在记忆里的,也必然会深刻——
发现罕见北魏贵族漆棺
3月8日,距今1500年前的北魏贵族漆棺在锡林浩特市开棺。
漆棺材质为松木,外表面涂有黑漆,棺头处覆盖一层丝绸,木棺装饰有鎏金泡钉数枚,木棺头部及脚部分别绘有人物等彩绘,人物形象具有鲜卑民族特征。
内棺内是单人葬,墓主人仰身平躺,尸骨上缠裹着大量发黄的丝织品。墓主人头戴金属头箍,面部缠裹丝织品,脖子戴着项圈,腰部环着腰带,脚蹬皮毛靴子,棺内还发现刀剑。漆棺下层还发现一些陶器。
出土漆棺的墓葬形制为长斜坡墓道土洞墓。从墓葬的分布情况、墓葬形制以及出土遗物看,应属一处家族墓葬区。墓葬内除了一具漆棺,还发现陶罐4件、铁灯3件、青铜龙首仪仗钩8件。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局长安泳锝说,这一墓葬区是北魏时期在北方草原地区遗存的重要贵族墓地,在内蒙古为首次发现,这一抢救保护的漆木棺,保存相对较完整,未曾开启,其完整程度在国内同时期北魏墓葬中较为罕见。
数字文化覆盖4.2万平方公里草原
“用手机和这个小盒子的WIFI连接,就可以看电影看书了,种养殖技术的书这里都有。”6月27日,苏尼特右旗乌日根塔拉镇额敦都呼木嘎查牧民陶都芒来乐呵呵地说。
这个小盒子是“便携式移动数字加油站”。移动数字加油站分3级。一级设在互联网可以达到的乡镇苏木。二级设在距离乡镇苏木较远、无法连入互联网且牧民相对集中的定居点。三级设在更为偏远的居住分散或不固定的牧民居住点。每级数字加油站都存储有2—4T的数字资源,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在信号覆盖区域的牧民,可以借助WIFI,用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在线访问加油站的数字资源。这就是“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目前已经在全区7个盟市的14个旗县开展试点工作,网络覆盖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服务农牧民10万余人。
国内相关领域专家评价,“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为国家边疆数字文化长廊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可将这一成熟的服务模式在我国边疆、海疆省区全面推广。
每年补贴1460万元给乌兰牧骑
8月26日,全区乌兰牧骑工作座谈会在通辽市库伦旗召开,会议上发布了我区正式设立对旗县乌兰牧骑惠民演出的补贴资金的信息,补贴金额为每年1460万元。
目前,乌兰牧骑已经由创建初期的两支队伍21名成员,发展到76支队伍2800多名队员,且已被全区各地纳入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机构规格和编制等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68支乌兰牧骑配发了流动舞台车。2012年和2013年,有46支乌兰牧骑每年在基层活动3个月以上、演出90场以上,其中有30支乌兰牧骑在基层演出4个月、演出100场以上,并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农牧民生活的小戏小品。
肖亦农作品《毛乌素绿色传奇》获鲁奖
9月23日,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由我区著名作家肖亦农创作的报告文学《毛乌素绿色传奇》获奖。这部作品获奖,实现了我区该奖项零的突破,在我区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毛乌素绿色传奇》由远方出版社出版,作品记录了时代巨变,紧扣荒漠化治理主题,用精美的文学手段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哲学思想,具有世界性意义和普世价值。内蒙古作协主席特·官布扎布认为,这部作品的获奖,让我区更多作家坚定了文化自信、题材自信和创作水平自信。9月24日,我区召开《毛乌素绿色传奇》座谈会。
《千古马颂》震撼上演
9月10日到10月9日,中国首创大型马文化全景式综艺演出——《千古马颂》在锡林郭勒盟震撼上演,共演出26场,近4万人观看了演出。
演出分为6个篇章,从“序”“人马情缘”“马背家园”到“马背传奇”“千古马颂”“尾声”,几乎囊括了蒙古族作为马背民族千百年来与骏马构成的各种关系:在牧业生产中,马是同甘共苦的助手;在现实生活中,马是如影随形的伴侣;在惨烈的战场上,马是不离不弃的战友;在竞技娱乐中,马又是休戚与共的伙计。
这场综艺节目的导演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执行导演穆青,参演人员近200人,参演马匹100余匹,由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历时5个多月精心打造。那壮怀激烈的影像、诗歌、乐舞,那气势恢宏的马群、马队、马舞,均在程度不同的解读着“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
文化之花香飘国内外
10月27日至31日,2014“俄罗斯·中国内蒙古文化周”活动在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的首都乌兰乌德以及伊尔库茨克州举行,近1周的时间里,相继以文艺演出、综合展览、座谈交流等形式,举办文化、艺术、教育、卫生、媒体等领域交流活动近50项。
2014年,我区共派出20多个文化艺术团组,分赴泰国、丹麦等10多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在澳大利亚举办“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澳大利亚·内蒙古文化周”,派团赴泰国、埃及、土耳其参加2014年海外“欢乐春节”系列活动……
而在国内其他省区,草原文化也绽放着异彩:山东淄博16届中国老年合唱节,内蒙古群艺馆阳光合唱团荣获一等奖;浙江卫视《中国好舞蹈》,蒙古族80后选手威力斯、李德戈景和奚斯日古楞入围前10强;第七届中国原生民歌大赛,斯琴毕力格荣获独唱及重唱、对唱组金奖,昂沁组合获民歌改编组金奖;《我是歌手2》韩磊一举夺冠并被称为“萌叔”……
16座古村入选第三批传统村落名录
11月份,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等部门公布了2014年第三批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传统村落名单,我国共有994个传统村落入选,我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北堡乡口子上村、包头市九原区阿嘎如泰苏木梅力更嘎查、通辽市科右后旗阿古拉嘎查、赤峰市松山区老府镇东杖房村、巴彦淖尔市五原县银定图镇胜利村一社等16个村落被列入名单。
近年来,我区一些传统村落快速减少,加之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的空心村现象,加速了传统村落的损毁。为保护传统村落本体以及周边的环境,自治区文物局按照相关要求,开展了组织做好中国传统村落各类项目的实施工作。
传统村落饱含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习惯,而我区的传统村落,还包括大量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入选的16处古村落,保存着各类独特的历史记忆、宗族传衍、方言、乡约乡规、生产方式等,它们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因村落的存在而存在,并使村落传统厚重鲜活。
卧牛河镇农民来首府办画展
12月9日开始,扎兰屯市卧牛河镇农民书画展在呼和浩特市展览一周,153件洋溢着浓厚乡土气息、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的书法绘画剪纸作品,令首府观众竖起大拇指。“这些文化艺术作品非常棒,出自农民之手,表现农村生活,真正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参观书画展的市民包先生感慨地说。
扎兰屯市文体广电局局长于萍介绍说,“每年农闲的时候,大家就会聚集在一起写字、画画、剪纸,这已经成为卧牛河镇的传统了。农民家里逢年过节的各种装饰,像春联、窗花、轴画,用的都是大家自己的作品。”
24年前,卧牛河镇的农民书画展曾在内蒙古美术馆展出。曾辅导过当地农民书画技法的内蒙古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呼和浩特市书画院院长王乃新在观看了此次书画展之后评价说:“相比于以前的作品,卧牛河镇农民现在的书画艺术水平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见习记者 史美越)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