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三无人员”被医疗救助后该何去何从

20.06.2020  03:01

          晨报融媒记者 王晓玲摄影报道

  一段本是医护人员精心照顾两名脑梗患者日常生活的暖心视频,却带出了内蒙古各级医院在“新三无人员”救治遇到的困境,在记者多日的采访中,医院在彰显医者仁心与成本支出的双向抉择中,往往体现了医病救人的根本,但换来的是巨大的成本压力。

  暖心视频带出的“三无”问题

  6月8日,鄂托克旗第二人民医院向本报记者提供了一段“医护人员精心的照顾两名脑梗患者日常生活”的暖心视频。

  视频中记录着,在病房内,医护人员为患者李某某、孙某某剪指甲、喂饭、换病服、陪同做康复治疗等精心照顾他们的衣食起居。据记者了解,视频中的两名患者是被当地120送往医院就医,现均为脑梗后瘫痪,结束了医学诊疗正在康复阶段。

  据该院办公室主任李茂胜告诉记者:“李某某于2020年1月5日入院,经诊断为脑梗死患者;孙某某于2019年4月20日入院,同样也诊断为脑梗死患者。医院多次联系公安、民政及上级主管部门寻找两名患者亲属认领,但截止目前均无果。

  由于两名患者无家可归,生活都不能自理,现只能由医务人员24小时照护。而像李某某和孙某某这样的人员,在整个医疗系统里有一个默认的名称“三无人员”,新的共识认为他们统一的标识为:无身份证明(姓名、居住地),家人、患者无法承担医疗费用,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被遗弃无法出院。

  截止至2020年6月8日,初步核算两名患者在鄂托克旗第二人民医院治疗费用及生活费用合计为95000多元。医疗费可以垫付,但二人后续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李茂胜表示:他们的病情现在基本稳定,由于没有去处现在也出不了院,两间病房便成了他们的住所,但长期占用着公共医疗资源会耽误其他患者的就医资源,对于这样的情况,医院也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绿灯”下的左右为难,问题不止在一个鄂托克旗。

  呼和浩特第一医院,这里的急诊内科刘护士长介绍,一般来医院的“三无人员”有几种情况,一种是来医院救治时,意识不清不知道本人信息;第二类为流浪人员,突发疾病被送往医院救治,后经警方身份核实发现没有居住地址也没有家属;第三类比较常见的喝醉酒的,在路边睡觉被路人发现而拨打120急救送往医院救治的,这类人员一般为20至40岁之间的中青年男性为多。

  刘护士长表示,而医院本着看病救人的原则,对以上的患者都是无条件救助,先保证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还要为其提供基本的生活费用,后再找寻家属接回家中、或送往救助站。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显示,实际上自治区在2017年就出台过相应的“三无人员”认定办法,依据《内蒙古自治区特困人员认定办法》显示,城市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基本生活标准月人均1244元,是城市低保标准2.1倍;分散供养基本生活标准月人均960元,是城市低保标准1.6倍;农村牧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基本生活标准年人均9252元,是农村牧区低保标准1.9倍,

  既然自治区对“三无人员”有相应的基本供养,为何医院频频出现“三无人员

  “通过120急救送到医院救治的病人,医院都无条件第一时间进行抢救,有些患者经过救治,病情有了恢复,但无家可归只能继续住在医院里,占用着医院床位及靠医院来承担生活问题。”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观察科赵巧云护士长告诉记者, 2019年大概收治了7例此类患者,有些喝醉酒的病人救治后,趁医生护士忙于其他救治工作时不注意就偷偷跑掉了,遇到此情况,医院只能自己承担。

  事实上,在救死扶伤的责任面前,内蒙古的公立医院都对“三无”患者都开了绿灯。但开了“绿灯”,相应的费用就会产生,而在公立医院中,这并不是急诊科一个科室说了算。为了抢救患者,很多时候会领用一些耗材、调动一些人力,产生的这些费用,还存在急诊科与其他科室、其他部门的协调。这样的协调,往往不顺利。所以,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多家医院往往是左右为难。

  符合”三无“救助站进行救助

  那么医院救助后的“三无”患者后期是否可以送往救助站,记者联系了呼和浩特市救助站管理站(以下简称救助站)。

  该救助管理站管理科科长武志刚表示,针对医院医疗救治后所谓的“三无”患者,可以通知并将患者的相关信息报送给救助站,救助站会先核实其身份信息,在查看在医院的救治情况。如果经过甄别后,确实是“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会研究下一步怎么去安排。

  如果说患者病情还不稳定,还是先进行治疗。如果说病情稳定后,救助站会暂时接收后,再慢慢的寻找家属。

  社会体系的兜底并不能完全保障“三无人员”救治问题,《“健康内蒙古2030”实施方案》第10条内容,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工程中明确提出,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慈善救助等保障制度的衔接机制,以降低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负担。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对于“三无人员”认定程序繁琐,后续保障机制的衔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

  记者从内蒙古卫计委的官方网站上了解到,目前内蒙古医院三级医疗机构74家,以每年每家救助3名“三无人员”为例,内蒙古74家医疗机构每年救助“三无人员”超过200名,投入的救助金额超过千万。而作为一线的医护单位,在压力面前只能迎难而上,多位医护人员明确表示希望能够更加完善救助的体系,让更多的公共医疗服务资源服务更多的病患。

 

内蒙古首例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开庭
       晨报融媒记者 王晓玲   本报Nmgcb.Com.Cn
内蒙古公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情况
       晨报融媒记者 温晔峰   本报Nmgc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