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机制盘活金融扶贫全局

04.02.2015  17:37

 

内蒙古新机制盘活金融扶贫全局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5-02-02

 

张喜旺家,是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东八号乡头号南村的贫困户。入冬以来,他常去村里的种植养殖大户家串门。“种啥养啥,人家看得准,我得多学学。”他腼腆地笑着说。

年年扶年年贫”是困扰扶贫攻坚的大难题。近年来,内蒙古创新机制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通过财政担保、贴息引导银行发放扶贫贷款,实现了激发贫困户脱贫动力、扶贫资金倍增、银行积极放贷、防范扶贫腐败等多重效应。

短短一年多 贷款贫困户突破11万

张喜旺有残疾干不了重活。过去,他家4口人只有36亩靠天吃饭的旱地,又得供俩孩子上学,生活困难。去年3月,他从农行四子王旗支行申请到3万元扶贫专项贷款,购买了拖拉机、水泵等农机具,并改造出9亩水浇地。

去年当地大旱,旱地连本钱都难收回,张喜旺家水浇地里的土豆却获得丰收,每亩纯收入1500多元。“有这个靠山,不愁翻不了身。”张喜旺满怀憧憬。

作为欠发达地区,长期以来,扶贫是内蒙古的重点民生工作。2011年到2017年内蒙古计划266.58万农牧民脱贫,任务重,时间紧。

内蒙古扶贫办主任刘忠诚说,扶贫最大的难题是资金,当前光靠财政资金满足不了需求,贫困户贷款又缺乏抵押物。为加快扶贫步伐,在参考完善部分旗县做法的基础上,2013年11月自治区决策启动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

工程首批覆盖57个贫困旗县,实施以来惠及了大批像张喜旺这样的贫困农牧民。

据农行内蒙古分行行长梁毅介绍,截至2014年底,该行已累计向4385个嘎查、村的11.1万户农牧民发放扶贫专项贷款51.7亿元,向92户扶贫农牧业龙头企业、农牧民合作社等机构贷款10.4亿元,共辐射带动了40多万贫困人口。

政府小投入 撬动银行大资金

目前,农行内蒙古分行是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唯一合作银行。按照合作协议,2013年到2017年,农行将围绕乳、肉、绒、粮、药材、马铃薯等扶贫效应强的地方特色产业,发放扶贫贷款300亿元,其中农牧户贷款要达到70%以上。 

同期,自治区财政计划每年注资4.75亿元设立风险担保补偿金,为贫困农牧户和扶贫带动力强的种植养殖大户、农牧民合作社、农牧业龙头企业贷款提供担保;计划5年投入31.5亿元为扶贫专项贷款贴息,其中贫困户和其他主体的贷款年贴息率分别为5%和3%。

梁毅说,为了强化扶贫功能,扶贫贷款的年利率被定为8.4%,信用好的还能优惠,已接近银行运营成本,农牧民单户贷款起点金额从3000元降为1000元。贷款期限也从过去的春借秋还,改为按贷款项目的生产销售周期灵活确定,比如一般种植和养羊贷款为1年,养牛和经济林贷款分别为2年、5年,而且一次授信3年,期间可随借随还。 

风险可控,贷款就没了后顾之忧,去年以来我们月均扶贫贷款发放额达到了5亿多元。”梁毅说,农行把参与这一工程作为转型发展的大机遇,一年多来实施了一系列业务创新,比如因地制宜地探索开展了活畜和土地、草场、林权抵押担保,简化了手续、征信审核等业务流程;把单笔金额5万元以下的贷款审批权下放给旗县分行等。

通过发挥财政担保补偿金、贴息资金的杠杆效应,贫困旗县获得的扶贫贷款迅速增加。四子王旗扶贫办副主任都希说,仅2014年,全旗就获得扶贫专项贷款2.11亿元。相比之下,过去该旗每年扶贫口的资金才两三千万元。这种乘数效应,在其他贫困旗县都很明显。

农牧民脱贫有动力 干部廉洁装上“防火墙

扶贫的方针是开发,对象是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识的贫困农牧民,目的是促发展,低保的方针是保障,对象是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目的是保生存,二者有本质区别。”刘忠诚说,财政下拨的扶贫款是无偿的,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干部和农牧民把扶贫与低保、救济混同,视扶贫款为“唐僧肉”,不拿白不拿的思想流行。

另外,过去财政扶贫资金和项目的决策权在政府部门和干部,审批、分配、发放、验收等环节不够透明,容易滋生腐败。

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后,农牧民和企业拿到的钱由财政拨款变为银行贷款,从无偿地给变为要偿还本息,用好贷款,才能还本付息,从而被激发出发展动力,改变了等、靠、要的心理,起到了“扶贫扶志、治穷治心”的作用;银行作为放贷主体,必须认真筛选贷款对象,才能防控风险。

扶贫部门和干部也从掌控项目和资金,变为起规划和协调服务作用,从而失去了弄虚作假套取扶贫款和寻租的土壤,从而营造出多赢的局面。

记者了解到,今年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实施范围已扩展到80个旗县,实现旗县全覆盖,将有更多贫困农牧民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