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生态环境类舆情升温
总结近一周来有关内蒙古生态环境方面的舆情梳理如下:
在天气变化方面,沙尘、降雨和降雪天气集中出现收到舆论关注。
●内蒙古二连浩特、阿拉善右旗遭沙尘暴袭击据中新网图片报道,3月27日下午14 时,内蒙古二连浩特再遭强沙尘暴袭击。 3 月30 日,内蒙古阿拉善右旗自西向东陆续遭受大风扬沙天气袭击,能见度不足100 米。
●赤峰市克什克腾喜降春雪新华网4月2日报道,当日,赤峰市克什克腾旗降下春雪。这场春雪对抑制沙尘,增加土壤墒情极为有利。
●天公作美,内蒙古迎来今春首场透雨据北方新报4月2 日报道,4 月1日,内蒙古终于迎来今春首场透雨,降水对土壤增墒和牧草返青等十分有利。预计未来3天,全区大部都将有降水天气,阿拉善盟东北部、乌海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中北部、锡林郭勒盟南部、赤峰市西部有中雨或雨夹雪,巴彦淖尔市南部、包头市南部有大雨。专家建议,各地及时关注土壤墒情及天气形势的发展变化抢墒播种,确保春耕按期进行。
在动物保护方面,候鸟迁徙、“狼出没”被媒体关注。
据新华网报道,4月1日是国际爱鸟日,正值成群候鸟由南向北迁徙的时段,鸟儿们飞越千山万水来到内蒙古高原繁衍、生息,区内众多湖泊、湿地为鸟儿栖息提供了良好条件。据悉,内蒙古境内有400 余种鸟类,包括国家一级保护水禽白鹳、黑鹳,国家二级保护水禽大天鹅、小天鹅、鸳鸯、蓑羽鹤等。
另据北方新报报道,最近九峰山护林员上山巡护时多次在不同地点发现疑似狼的足迹和粪便。经自治区有关专家鉴定,认为这些足迹和粪便是狼的可能性极大。专家还告知,近期在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地区也发现了疑似狼的踪迹。
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吃水难和草原防火是热点。
●赤峰近10月无有效降水村民吃水困难
东方卫视3月31 日报道,从去年7 月以来已经长达10 个月无有效降水,赤峰市敖汉旗上煤窑村地下水水位明显下降,村民吃水成了难题,家家户户不得不准备大水罐,从远处的水源地取水。据赤峰市敖汉旗水利局局长朱久昌介绍,全旗人畜饮水困难的大约有3万人左右,涉及牲畜将近5万。另据新华网报道,4月2日,赤峰市遭遇雨夹雪天气,缓解了连续十个月无有效降水的严重旱情,但也给人们出行带来不便。
●呼伦贝尔边防官兵连续扑灭2起草原火灾
新华网4 月1 日报道,近日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草原连续发生两起火灾,呼伦贝尔边防支队陈巴尔虎旗边防大队官兵紧急出动救援,为牧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20万元。
在生态环境保护举措方面,林区结束商业采伐和锡林郭勒盟成立生态保护委员会是亮点。
●中国最大国有林区结束63年采伐,数万工人放下斧锯投身护绿新华网3 月31 日报道,从4月1 日起,重点国有林区停止天然林商业性停伐范围扩大到内蒙古及内蒙古岭南8局和大兴安岭范围内未纳入天保工程范围的上百个国有林场,这标志着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林区的天然林全部纳入停伐范围,也标志着重点国有林区结束63 年的采伐历史,转入全面保护发展的新阶段。据悉,停伐后,目前直接从事木材生产的2.5 万工人将有七八千人转岗进行森林管护,剩下1 万多人面临分流,承担森林抚育、更新造林、森林培育的任务。
●锡林郭勒盟成立内蒙古首个生态保护机构加强草原环保新华网3 月31 日报道,锡林郭勒盟30 日成立生态保护委员会,对全盟草原生态保护工作进行组织、协调和监督。这也是内蒙古首家专司草原生态保护职能的部门,该生态委员划转、整合了部分环保、农牧业部门职能,专门负责全盟生态保护监管和重大项目审批的前置把关等工作。
新华社舆情监测发现,3月28日至4月3日期间关于天气变化和生态环境方面的信息,涉及内蒙古地区的沙尘、干旱和春雪等特殊天气一直备受国内外舆论关注,涉及春耕春播、森林草原防火等生产生活类信息较受内蒙古本地媒体关注,而涉及草原生态保护新政策和新举措方面最受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的关注。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新华社舆情分析认为,近年来,随着“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加之内蒙古作为北方生态屏障的战略地位,内蒙古的环境变化和治理举措一直备受舆论关注。腾格里工业园污染等舆论危机事件,进一步强化了公众,特别是外地公众对内蒙古环境问题的担忧。
今年以来,内蒙古做出了打响治污战役的宣誓,各项生态治理项目和政策不断落地出台,“加强领导,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防患于未然,把各项工作和责任落到实处,让群众放心,让人民满意”成为舆论对内蒙古各地政府部门的期待。下一步宣传工作中,建议根据媒体关注特点,加强与媒体沟通,分类分级发布相关信息,加强服务性,满足公众信息需求,展示工作亮点和成效;同时加强舆情监测,将负面舆情化解在初级,化解在基层,维护好公众对内蒙古加强生态建设的决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