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粮仓”通辽玉米滞销 收购价格低于往年
内蒙古通辽市是玉米主要产区之一,每年的产量占内蒙古自治区总产量的70%左右,素有内蒙古“粮仓”的美誉,它也是国家重要的玉米商品粮基地。但是今年的玉米收购价格要明显低于往年。这样的行情变化,会给市场和种植户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收购价格低于往年,玉米堆放院落,农民卖粮“很纠结”。
10月22日,记者来到内蒙古通辽市王家店村。在一位村民家,记者就看见院落里堆放的一大堆玉米。
民林荫福院落里,玉米堆放了一地。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王家店村村民林荫福:这玉米也就是十七万斤左右,一百亩地左右。玉米价格下调将近3毛,玉米,我寻思放一放。
52岁的林荫福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今年的玉米价格一直不好,每斤只能卖到7毛钱,这样一来,17万斤的玉米收入减少2万多。
更让林荫福发愁的是,眼看着入冬了,像这样露天简易堆放晾晒玉米,保存时间不能太长,如果一旦出现玉米发芽、霉变等情况,那损失就更大了。
露天晾晒,如果出现发芽、霉变等情况,林荫福的损失就更大了。
林荫福家的这堆玉米,都是10月初收割下来的,除少部分已经加工成玉米颗粒外,绝大部分还没来得及加工,都堆在这里。林荫福告诉记者,因为这几天温度较高,堆放在下面的玉米有少部分已经开始发芽、霉变。
林荫福:这就捂坏了,捂坏更不愿意要了。都这个颜色了,这就上热了,这都发芽子了。
玉米有少部分已经开始发芽、霉变。
因为担心更多的玉米发霉变质,林荫福每过两三天,就在玉米堆上扒开一个口子,一点一点地翻晒。林荫福告诉记者。这十几万斤玉米,要整个轮流翻晒一遍,最少要花半个多月。更费劲的是,为了确保玉米质量和减少损耗,翻晒玉米的时候,还不能动用铲车等机械作业。
在王家店村记者看到,由于玉米价格持续走低,家家户户的院子都堆满玉米,不仅是王家店村,很多玉米种植户都有类似的遭遇。
由于玉米价格持续走低,王家村家家户户的院子都堆满玉米。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东风村村民李明学:我家里分的是,30多亩地。剩下我两个儿子,是承包的,承包200多亩地。三十五、六万斤。
上世纪90年代,林荫福开始尝试租别人闲置的土地种植玉米,让他没想到的是,当年就开始挣钱。1993年,他花13万多元,给老母亲翻修新房;农闲时,他还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自学国画和书法。2014年,林荫福的玉米卖出了20多万元。
上世纪90年代,林荫福开始种植玉米,当年便赚了钱。
林荫福:当时玉米价格是1块左右,我9.8毛卖的,心情特别好。
玉米收购价格普遍走低,农民为卖好粮价东奔西走!
但今年行情与往年大不一样,不仅价格低了不少,而且连中间商也不见踪影。林荫福告诉记者,他家玉米收割半个多月了,一个收购商都没有来过。10月23日上午,林荫福邀请每年都来他家收购玉米的一位中间商,一起看货、谈买卖。
玉米收购商孙晓伟:这粮,能卖到七毛三、四左右,现在。
林荫福:价太低。我放这么一堆无聊不,昨天我淘还有点捂粒子呢。
虽然是熟人,但经过双方讨价还价后,林荫福还是嫌收购价太低,总觉得不甘心,还是决定多看看、多了解下价格、行情后,再做打算。
林荫福邀请了收购商孙晓伟来看货。收购价太低,林荫福有些不甘心。
这边生意暂时没有谈成,而那边东风村村民李明学也在忙着找收购商试试。
一番讨价还价,为了每斤相差5厘钱,买卖双方谁都不让步,回到家后,李明学才最终说出这里面的门道。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东风村村民李明学:然后按照他的产量,按照五厘钱一算,我这共计是40来万斤吧,那不就两万多块钱吗。李明学告诉记者,除了少卖2万块钱外,还有一个问题是,对方不以现金方式结算,这也是让他不放心的一个因素。
就这样,李明学最后还是没能把玉米卖出去。同样没有卖出去玉米的林荫福,在送走中间收购商后,决定改变过去坐等的办法,到附近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和国家粮库去走走。
林荫福来到当地一家玉米深加工企业询问玉米价格。
内蒙古自治区玉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水分差的,最起码在粮队,卖到八毛,(中间商)给你七毛四、五。
把各种成本开销一算,这里的玉米收购价和村里中间商出的价格,差不多是一个价,林荫福觉得不划算,他暂时还不能接受。半个多小时后,林荫福来到当地一家国家粮库基地,向一位负责人咨询了解。这位负责人的回答,多少让林荫福有点意外。
内蒙古自治区华粮开鲁库负责人:我们今年这个临储,还没开库呢,国家政策现在已经,有政策已经下来了,就是比每年,今年比每年可能一吨降了三百块左右。
这位负责人说,玉米收购关键看质量,以质论价。林荫福听完后一比较,现在的玉米收购价,每斤比去年要低1角多,降了10%多。虽然比现在中间商开的价要高一些,但是,这个粮库开库收购玉米,具体时间是11月1日以后,还得再等上一段时间。
一路上,林荫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2014年,他承包了20亩地,每亩600元的土地流转承包费,总共20万元,都是给亲朋好友借的,每月利息一分五,如果不以合适的价格,尽快将17万多斤玉米卖出去,这20万元的借款,就是一笔沉甸甸的债务。
除了担心玉米霉变,林荫福还承担着多达20万的土地流转承包费的债务。
林荫福:买种子、化肥的,买地的将近20万,这里头。种子化肥是加上投入就6、7万,一共将近30万,利钱就是5、6万。
粮库玉米储量充足,进出口倒挂,价格走低成为市场“必然”。
这是内蒙通辽市的一家国家粮库,从粮仓一侧的外墙,爬上5米多高的简易楼梯,打开上面的小铁门,记者看到的是装得满满的玉米。
内蒙古自治区华粮开鲁库仓储部赵杰:它是内径的话应该是47米,宽是17.2米。它高度大概是5.5米,能大致储存3500吨。我们这个是4个平方仓,8个浅圆仓。还有4个,去年是又新建了4个罩棚仓。大概所有的库,12万吨都在这里。
赵杰说,在国内,谷物粮食已经连续12年增产,通辽地区玉米已经连续三年丰收,这些2014年就已经装满玉米的粮仓,是按照国家储存粮食的标准来修建的,通常这类临储粮可保存2至3年。考虑到今年玉米丰收,他们正在建新的粮仓。
考虑到今年玉米丰收,内蒙古自治区华粮开鲁库仓正在建新粮库。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粮食局副局长王敏峰:拿我们通辽市来说,2013年、2014年收的临储粮,现在在里面将近700万吨,几乎相当于我们通辽市一年的玉米的产量。
除了玉米积压外,在调查时记者了解到,造成目前国内玉米价格低的另一原因是,这两年进口玉米普遍比国内粮价格低,不少玉米深加工企业,低价购进大量进口玉米。据海关统计,我国2013年进口谷物及谷物粉为1458万吨,2014年累计进口1951万吨,同比增长33.8%;而2013年我国出口谷物及谷物粉累计为478404吨,2014年全年累计出口419071吨,同比降12.4%。形成了倒挂。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副县长王国泉:从乌克兰进口,就是拉到厂区落地价,进入港口是1750元,而当时,当地的临储粮,拍卖的价格是2350元,差将近600元一吨。这样进口的玉米销售量,就削减,相应咱们国内玉米的销售量,导致这方面就是滞销滞存。
国内加工生产企业大多选择了进口低价玉米,2014年进出口谷物形成的倒挂,这个连锁反应直接影响的2015年玉米产业链,整体疲软,需求少,有的企业开工不足,有的饲料企业改用或者多用更便宜的进口大豆,玉米需求进一步被削弱。
2014年进出口谷物形成的倒挂,国内加工生产企业倾向选择进口玉米。
内蒙古玉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供应副总经理王治华:最低的时候,也就百分之四、五十,一些大的企业,小的企业全部关闭了,不敢开了。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玉米采购处处长王海华:在2009年,2010年的时候,就开始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一直在一路上扬,一个是,已经开始根据供需,有下滑的趋势了。所以今年会使国家,以及政府做出来,这么大的一个转变,就是由2260元每吨,一直到2000元每吨。
《经济半小时》记者了解到,当地有关政府、职能部门也在积极想办法,减少农民的损失。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粮食局副局长王敏峰:一是在国家政策宣传加大力度,第二个来讲的话,让农民适当调整种植结构,第三个,要提醒农民朋友们,要注意,要关注国家政策的同时,要关注市场。
而当地一些玉米深加工企业,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改变以往玉米收购付款滞后的结算方式,专门设立现金当面结算的绿色通道,不仅方便村民、经销商卖粮,也提高了粮农的卖粮积极性,对玉米价格的稳定起到一定作用。
玉米深加工企业设立现金当面结算的绿色通道,提高了粮农的卖粮积极性。
村民:现在就是方便一点,不像每年算账的时候,还要隔一天。但是今年结算方式,跟今年多少不一样。去年是今天卖完,明天才知道卖了多少钱。
王海华:我们目前大概每天收两千吨的粮食,大概的一个现金结算量,在500万左右。
半小时观察:价格下调是市场规律的回归
本次玉米收储价,11年来首次下调,在情理之中,但是市场的反应却在意料之外。我们应该看到,自2007年玉米临储政策实施以来,8年的时间,农民已经逐渐习惯了对国家收储的依赖,认为无论市场需求怎么变,反正都有国家收。其实,按照政策设计初衷,临时收储重点是要体现“临时”的概念,国家收不收要根据市场的情况来定,而且收储价格也可以灵活调整。
这个原本随市场而动的政策,在近几年的实际运行中,已经偏离了政策设计的初衷,价格基本只升不降,数量也从一开始设计的有限收购变成了敞开式收购。这必然造成市场调节机制的失灵,让下游企业、库存压力和财政资金,都不堪重负。
客观地说,只涨不跌的临时收储价格,就像卡在玉米产销渠道中间的一根刺,让市场供应和需求很难合拍。而今年的价格下调,既是市场规律的回归,也是政策守住边界的必然,需要市场参与各方重新认识临时收储政策的真正内涵。
[责任编辑 李中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