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内蒙古经济稳中有进:我们的新基础在哪儿?
资料配图
县域兴,则全区兴;县域强,则全区强。
今年,内蒙古在化解经济持续下行带来的风险和困难中,县域经济作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能动主体,稳中有增的态势,持续激发着经济增长的活力。
数据显示,至上半年,全区80个旗县市GDP完成4468.29亿元,同比增长7.97%,高于全区平均增速0.37个百分点。
“0.37个百分点的增长,也有我们出的力。”内蒙古大汗窑瓷业有限公司副经理余国庆自信地说。
他自信的理由很充分:企业自2011年入驻准格尔经济开发区,已建成生产线37条,每年可生产1.2亿件高档日用瓷器,2015年产品类型将延伸到全产业链。
而这个企业,仅仅是准格尔旗找差距、补短板,全力打造陶瓷生产基地,继续强化县域经济基础的个例之一。
作为支撑 通辽 经济重要一极的霍林郭勒市,则把目光放在了铝后加工产业链上,他们的目标是,到2015年打造产值达800亿元的煤电铝及铝后加工产业群。
立足各自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旗县区的决策者们,在深入实施“8337”思路的进程中,将自身的发展优势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朝着集中集聚发展进军。于是,一个又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如朝阳般升起,让县域经济这个新基础焕发出勃勃生机。
据了解,我区80个旗县市今年重点项目计划投资总额要达到13739.52亿元,项目总数4511个。目前全区各类产业园区总数已达到117个。
“如果把国民经济比喻成一座宝塔,那么,县域经济就是塔的基座。要想塔身坚固,全靠塔基牢靠。”谈到县域经济这个新基础,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朱晓俊一语中的。
“把县域经济这个新基础打扎实,就要跳出自己看自己,站在高处看自己,比较分析看自己,在特色产业发展上集中突破。” 呼伦贝尔 市市长张利平分析。
称其新,当然有其新的理由。
让我们把时针拨回到10月22日,临河区要打造中国“北方羊城”的目标,成为 巴彦淖尔 市首届中国肉羊产业发展大会最大的亮点。
临河区区长武志杰对于这个规划胸有成竹:肉羊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持续增收意义重大。
无独有偶。就在同一天,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示范基地暨 赤峰 市农牧科学研究院牧草科研基地,在阿鲁科尔沁旗额黑诺尔嘎查落成。它的成功落地对于当地牧草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样意义非凡。因为阿鲁科尔沁旗是全国苜蓿种植规模最大的旗县,被誉为“中国草都”。
“北方羊城”在西,“中国草都”在东,产粮大县搞养殖,牧业旗县搞种植,临河区和阿鲁科尔沁旗的特色产业牌,既有新意,又精准切实。
找准地方特色和市场对接的着力点,把资源开发与市场需求很好的衔接起来,成为各地确保县域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不二法则。
称其新,当然有其新的亮点。
农牧业产业化推进型、劳务经济主导型、工业突破型、资源开发型、产业集聚型、都市圈一体化型6种发展模式,助力我区县域经济均衡发展。
盘点今年县域经济的重点工作,我们心潮澎湃:
围绕“五大基地”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后劲十足。能源、冶金建材、化工行业投资占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68.8% 。
围绕增加农牧民收入,现代农牧业可圈可点。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加值占县域GDP比重达到10.28%,212.6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农牧民人均通过产业化渠道实现纯收入3730元。
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个全覆盖”深入推进。3495个嘎查村实现“十个全覆盖”。
围绕增强发展保障能力,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全区40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360.5亿元。
围绕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进展顺利。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实现持续“双增长”。
自治区农村牧区工作办公室主任于清理认为,依靠特色培育产业链条,才能把地方特色转化为产业特色,最终实现以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故此,“夯实县域经济的新基础,一定要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做足特色。”已成为各旗县决策层的共识。做法就是: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牧则牧。
五原县地上无山,地下无矿,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县委书记郭占江思路清晰:“发展好瓜菜、养殖、葵花、物流4大特色产业,才能攻克农民增收、棚户区改造、工业发展3个难点。”
而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则要依托现有的基础和优势产业,向精深加工和高端产品延伸,从产业链条的每个环节寻找增值空间,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
纵向看,我们有骄傲的资本。
针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各地区把握特色产业、现代农牧业、城乡统筹、基础建设、民生保障和生态建设6条主线,让县域经济这个新基础“枝繁叶茂”。
横向比,我们肩上的担子不轻。
102个旗县区,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各不相同,发展不平衡问题仍很突出,县域经济发展不足仍然是内蒙古必须攻克消除的发展障碍。
一切难题,只有在改革中才能破解。急行在改革路上的内蒙古,正在让县域经济的新基础越来越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