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内蒙古职业教育:破冰之后如何前行
2014年,被视作职业教育的改革“大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发展现代职业教育;6月2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发展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出炉;一天后,时隔九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再度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做出重要批示;此后,教育部等六部门更是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在产业经济急速发展的当下,“人才”“就业”等词成了热议词汇。有数据显示,职业教育在推动就业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普高大学生“最难就业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状况却“风景这边独好”。这似乎也印证了,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中,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
但欢欣过后,需要冷静面对的却是极为现实的问题:职业教育的发展,绝不该只停留在词藻的堆砌和对文件的望文生义上。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宏观背景下,现代职教体系该如何从细处落地生根?体制机制的障碍该如何破除?激发职教活力的关键点又该落在何处?
“飘红”的就业率
高考填志愿时,小朱有意选报了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经济管理与法学院物流专业。正是这个专业,让这个鄂尔多斯小伙与物流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学期间,小朱就曾利用假期及实习期在一些物流公司打工积累经验,并与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加以印证。大学三年里,小朱摸透了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毕业后,凭着自己这几年积累的经验,小朱选择了一家物流公司从事管理工作。
然而,对于这种给人打工的现状,小朱并不是很满足。去年底,他和朋友共同出资成立了一家物流公司,自己既负责管理也负责派件、取件。目前,小朱的物流公司运行得十分平稳。
小朱告诉记者,他所在的班级有30多名同学,除了个别不愿就业的同学外,其他同学不是进入了企业,就是回家乡工作,只有小朱选择了创业。
谈到就业问题,自治区某职业院校就业服务指导中心的李老师坦言:“这几年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比以前提高了不少。”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要比普通高校毕业生高。
而这只是呼和浩特市高职院校就业情况的一个缩影。据去年发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显示:高职大专院校初次就业率最高,甚至超过众多“211”院校。
那么,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为何能逆市“飘红”?
“这是因为职业教育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的发展道路,核心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在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经济管理与法学院院长嘎日迪看来,处在经济转型关键期的中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无不需要技能人才的参与和支持,“职业院校的明确定位,就是培养一线高级‘蓝领’技能人才。”
长期从事职业院校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李老师则认为,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和企业联系紧密,有的甚至和企业联办专业,使得这些学院虽然招收的学生的分数低于本科院校,但在三年的培养中,高职院校更注重实践,更符合社会需求,加上高职学生本身就业期望值比本科生要低,所以,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吃不饱”的尴尬
据官方最新统计,当前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占据着整个体系的“半壁江山”。“毋庸置疑,随着经济转型,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正不断得到社会认可。”嘎日迪说。
“同学们,进入技校就是要实打实地学本领,你学厨师的就把菜做好,你学车床的就把零件做好,你学缝纫的就把衣服做好,咱们如果不踏踏实实学本事,那跟普高还有什么区别……”我市一位民办技工学校的负责人曾在开学时对该校学生这样说。
“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才结构都是金字塔型的,也就是说层次越高需求越少,层次越低需求越大。”一位职业院校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现在科技高速发达,但只是对整体人才队伍要求提高,而需求结构并未发生根本变化。”
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为何能逆势“飘红”?这位负责人认为,培养定位不同致使本科生和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观念有差异,职业院校培养“一线蓝领”的定位十分明确,职业院校学生在就业观念上也很明确,愿意先从基层做起。
虽然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率火爆,但我市部分职业院校的招生情况却存在长期“吃不饱”的现象。我市某职业院校老师向记者透露,现在很多中专、技校等都面临不同程度的生源下降,尽管招生时学生报了名,但最终却没来报道,甚至有学生读了一段时间职校,还会选择回普通中学复读。因此,每年招生都让校方“很伤脑筋”。
“无奈之选”
今年50多岁的张国庆,年轻时从一所中专类院校毕业后,顺利被分配到我市某事业单位工作,虽然半辈子扎根基层,但在他看来,“在那个年代,能读上中专是很不容易的,而且毕业后能进事业单位工作,让周围的同龄人羡慕不已。”
张国庆的大女儿张芳,10多年前也从一所中专类院校毕业。但张芳却没能像父亲那样幸运,“当时毕业后,中专类院校基本上都不再包分配,得自己想法子找出路。”毕业后,张芳几经辗转,进入一家企业工作。
同样选择中专类院校,在张国庆、张芳父女俩身上,却呈现着不同的工作状态。
去年,张国庆的小儿子张强参加高考,但成绩不佳,不够本科录取分数线,只能报考高职、高专类学校。
有了大女儿的“前车之鉴”,一家人说什么也不肯让张强读职业学校,宁愿让他回高中复读。“考不上重点大学,读二本类院校也行……”张国庆说。
时代不同,张家两代人的入学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家长仍然认为,上大学是最好的出路。“读书是唯一出路”,这种说法似乎有失偏颇,但在很多人看来,读书确实是相对较好的出路。可在这条路上,职业院校显然不是他们的首选。
“您愿意上职业院校吗?”“您愿意让孩子读职业院校吗?”虽然职业院校有着较高就业率这个利好,但面对记者的采访,学生和家长几乎都是“摇头以对”。
“我高中时成绩不好,考不上本科学校,又不想复读,只好选择上职业院校。”在我市一所职业院校读书的李学军向记者坦言,周围同学没听说谁是主动选择到职业院校读书的,都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而记者通过和部分高职、技校学生交流发现,很多学生认为在职业院校读书“希望渺茫”,甚至有辍学念头,但对于他们没有辍学的原因,回答最多的是“来自家人的压力”……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职业教育“进出口”冰火两重天?又有哪些因素制约了当前职业教育发展?
“尽管随着政府的大力投入,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在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上仍然面临着各种挑战。”嘎日迪认为,“首先,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资源分配上存在学科分配不合理和学校间分配不合理等现象……这些不合理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也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其次,是社会及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误区。”嘎日迪表示,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一种“初中——高中——大学”的人才成长模式,认为这才是正道。学生选择进入职业学校就读,是一种无奈,要么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要么因为家庭负担过重。“职高无用”的论调在社会中影响深远。家长本身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受到社会认识的左右,认为高考无望再上职业学校对孩子所起的作用不大,也是在无形中增加自己的负担,“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误区,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次等教育”
“部分职业院校招生难,致使生源‘进出口’呈冰火两重天之势;为了争夺生源,学校间竞争加剧,滋生诸多招生乱象……这些无疑成了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上的坎儿。”常年从事职业院校招生工作的李老师直言不讳。
同时,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职业院校招生难的背后,透露出的是先天基础薄弱、自然生源不足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等,诸多内外因素相交织,让职业教育发展障碍重重。
李老师分析认为,除整体生源自然下降外,职业教育招生批次靠后,也是职业教育生源不足的又一因素。“在整体生源有限的情况下,近几年本科生不断扩招,而且按录取顺序,本科类院校要先进行录取,这些无疑都影响了职业教育生源的数量。”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除了生源总体数量减少因素外,职业教育自身的“后天不足”也让其发展再添“阻碍”。
“近年部分职业院校发展举步维艰,除自然生源减少外,更重要的还是学校教学质量低下与社会需求错位等原因所致。”李老师坦言,就职业教育本身而言,其质量还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在教育经费中职业教育投入所占比例相比‘211’和‘985’高校要少很多,总体上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要薄弱。”
“由于区域间经济差异,和沿海地区相比,我市一些职业院校发展相对落后,就业渠道也比较狭窄。”嘎日迪这样表示。而对于这一说法,李老师也表示认同,“东西部的职业院校确实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差距还在逐年扩大。”
李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职业院校学生以后的就业方向基本是到一线”。可令很多职业院校学生头疼的是,要在生产线上独挡一面,必须要有过硬的实战能力。而在参加实习及社会实践这门必修课面前,却让很多职业院校学生感到力不从心。
“虽然有些实习单位和校方合作,部分专业学生可直接被推荐实习,但这并不代表全部,很多学生找实习单位很难。”内蒙古自治区化工职业学院一位学生这样反映。
“部分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缺乏统一协调完善的制度保证,校内理论、校外实习,往往是一头冷一头热。”嘎日迪坦言。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现在不少学生通过网上购买“实习证明”或直接找人开证明……学生的投机取巧,从另一个角度也折射出实习机会不多的现状。
“有的单位担心出现安全事故,也有的单位不愿意增加实习生培训方面的投入,因此不愿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到工厂实习实训。”嘎日迪认为,这也折射出社会对职业教育支持不够、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再加上每年数百万高校毕业生,在有限的工作机会下,用人单位的门槛不断提高,在就业仍然‘重学历’的社会状况下,职院学生寻找实习机会乃至找工作都举步维艰。”李老师说。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建设关系最直接的教育,对促进城镇就业、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嘎日迪也坦言,就目前社会形势而言,“重学历”思想依然存在,而“高质量文凭”多要通过“普通教育”才能够获得,“不管家长还是学生,谁愿意在读书的起跑线上就主动选择‘认输’?”
曾在日本留学多年的嘎日迪认为,许多发达国家像日本、德国等都已认识到,要培养大量高级技术人才仅仅依靠传统大学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传统大学改造起来困难重重。于是,各国政府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振兴经济的重要战略,并逐步建立起了强大而独特的职业教育体系。
从何破题
“只有大力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保障职业院校学生继续学习的通道,职业教育发展才有望实现‘逆袭’。”嘎日迪分析认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刻理解和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功能、地位与作用,应当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首先要下功夫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改变观念,加强校企合作,以及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来实现。”嘎日迪说。
“谁愿意一辈子做工人?”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个质疑也暴露出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继续学习的通道并不畅通。“很重要,离不开,看不起”的状况比较普遍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大学生就业困难与企业‘用工荒’同时并存,缺少一技之长、流动性极强的众多农民工与中高级技工严重匮乏同时并存,劳动市场、人才市场上出现的‘学士硕士满街跑,技工技师难得找’现象,这也是职业教育发展跟不上时代要求的生动反映。”一位企业负责人这样表示。
“职业教育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支持。”嘎日迪表示,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国家实体经济建设一线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这也要求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都要与社会相适应。“职业教育要与社会需求、企业要求相对接,要做到‘适销对路’。”嘎日迪说。
采访中记者也发现,现在我市也有不少职业学院与多地企业进行合作,每年学生即将毕业时,如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学校会直接送去酒店实习。“学生刚开始实践时,都是从基层做起,熟悉了各个岗位后,再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一位负责学生实习工作的职业学院老师告诉记者。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支持。”但面对部分企业积极性不高,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效果不佳等现状,嘎日迪认为,“应该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在企业主营业务以外鼓励其投入教育,可通过减免税费、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方式,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不论何种教育,如果能让人按照自身条件得到发展,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便具备了同等价值。而这种‘人尽其才’的观念,在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中尤为重要。”嘎日迪说。
“在与企业合作模式道路的探索中,职业学校找准突破点,给传统的‘师傅带徒弟’育人模式赋予了新的内容,推动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开展。目前,全区已经有21所职业学校开展学徒制试点工作。”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近年来,从国家到自治区再到我市,都出台多项措施,明确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在嘎日迪看来,技能人才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配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没有技术人才的有力支撑,中国只能在低端产业里徘徊。”
记者 刘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