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脱贫攻坚中的气象“智慧”
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是一场艰难的“攻坚战”,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作为科技型部门,主动融入全区脱贫攻坚战中,充分发挥“趋利避害、减灾增收”气象科技支撑作用,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的气象助力精准扶贫服务路。
摸索出的“突泉经验”
地处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和科尔沁草原过渡地带的突泉县,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扶持的革命老区、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总人口31.5万,农业人口24.6万。丘陵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扶贫难度大,难啃的硬骨头多。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突泉县在中国气象局定点帮扶下,依据当地特点,上下齐心,精准施策,科技引领,从源头上拔穷根、扶志气,摸索出属于自己的“突泉经验”。
突泉县宝石镇宝利村,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从前是靠天吃饭,人心散漫。能填饱肚子就满足了。”突泉县委书记、县长耿天良说,“如今,气象助力精准扶贫让全县百姓上下一条心,共同下好脱贫‘这盘棋’。”
“咱村里的人心眼都不坏,就是需要动员,需要让他们有一股子劲儿,心思活了,自然就肯脱贫了。”突泉县气象局驻宝石镇宝利村驻村书记徐恺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作为扶贫一线的参与者,徐恺努力当好“四大员”:贫困情况的记录员、扶贫政策的宣讲员、帮扶措施的设计员和脱贫效果的监测员。通过“一问二看三比较,四多走访五用心”的方法,摸清了村里的贫困户和其他村民的实际情况。
精准施策是关键
根深者叶茂,源浚者流长。帮扶贫困群众,没有准头的话,扶贫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瞄准源头,精准帮扶,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精准施策才是关键。
基于“突泉县耕地面积266万亩,农作物以玉米、大豆、杂粮为主,水旱冰雹灾害多发、频发”等实际情况,突泉县以健全气象为农服务体系为抓手,以实施农业气象精细化智慧型服务、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和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体系三项工程为重点,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精准脱贫中“趋利避害、减灾增收”的科技支撑作用。
方向有了,目标也就更加明确。自2013年突泉县作为中国气象局重点帮扶县,精准施策顶层设计也逐级实施。中国气象局印发了《定点帮扶突泉县总体方案》和《健全突泉县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方案》,编制了农业气象精细化服务、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和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体系三个方案。
说到精准实策,不得不说“突泉模式”的“两中心两平台七体系”。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处长牛宝亮说,“体系就好比一架大飞机。突泉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防灾减灾应急指挥中心就是飞机机头,为精准扶贫指明方向;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旗县级综合业务平台两个平台好比飞机两翼,为精准扶贫保驾护航;综合监测体系、预报预警体系、气象为农牧业服务体系、人工影响天气体系、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交通旅游气象服务体系、生态文明气象保障体系如同飞机机身,带着精准扶贫工作步入云霄。”突泉县气象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未来可期。
脱贫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多方合力共赢。兴安盟委副书记、盟长奇巴图就突泉县精准扶贫工作,专程到北京与中国气象局领导进行研讨协商,合力推进。为推进气象扶贫的力度,突泉县政府颁布实施了《突泉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等一系列文件。
目前,突泉县气象灾害防御基本实现应急预案到镇村、预警信息到户、防御责任到人。五年来,突泉县政府累计投入气象事业经费380万元。此外,由县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牵头,气象、安监、公安、林业、农科、交通、环保、水务、民政及各通信运营企业等18个部门参与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也业务化应用。
科技引领是核心
脱贫,既要有稳定的政策,也要有合适稳定的产业。突泉县全县共有蔬菜大棚16000座,其中突泉镇、赛银花、曙光三个集中连片的设施农业园区有设施大棚2920座。
要想真扶贫,科技引领是关键。不仅仅拥有“智慧园丁”建设工程,2013年以来,兴安盟不断优化气象综合监测站网,还升级改造区域自动站44个,新建区域自动站82个,建设自动土壤水分站8套,设施农业小气候观测仪5套,农田小气候观测仪4套,农气自动观测系统14套,降水天气现象仪8个,大气电场仪1个。
“去年,我依据气象服务手机APP提供的技术、指标以及管理措施,种植管理我的毛桃,比往年早上市了近10天,纯利润比上年增16万元。”曙光现代农业园区毛桃种植大户孔凡龙说。
曙光现代农业园区、赛银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突泉县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成功建设的两大扶贫示范产业园区。在做好“普惠式”气象服务的同时,内蒙古气象部门把气象服务着力点聚焦到两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标准化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园区”,创新服务“现代农业园区”和“田园综合体”气象服务模式。针对园区管理机构和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中的不同需求,开展“直通式”针对性、智慧型气象服务,精准助力产业发展,做好最后一公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