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各民族团结奋斗和谐发展纪实

03.08.2015  12:18

  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

——内蒙古自治区各民族团结奋斗和谐发展纪实

  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正北方那片形似腾飞骏马的神奇土地,孕育了古老的草原文化,生活着勤劳勇敢的马背民族,这就是内蒙古自治区。

  人们对内蒙古的认识是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开始的。如今,蓝蓝的天空,绿色的草原,雪白的羊群,醉人的奶茶,飘香的手把肉,悠扬的马头琴……尽情抒发对大美草原的无限向往。

  在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前夕,记者走进内蒙古大草原,感受这里正在发生的变化。

   守望相助,亲如一家

  说起武荷香,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兴隆巷办事处清泉街社区的居民几乎没有不熟悉她的,她在清泉街社区辛勤工作了36年,不计报酬,把社区当成自己的家,把居民当成自己的亲人。

  清泉街社区有蒙、回、满、藏、维吾尔等9个少数民族228户近千余人。36年来,武荷香一直无偿照顾社区内的18位孤寡老人、6位残疾人和4名孤儿。

  回族居民刘伟下肢残疾,爱人没有正式工作,女儿又在上大学,武荷香上门为他排忧解难,联系民政部门进行救助;蒙古族居民姚志敏因车祸下肢残疾,全家没有住房,武荷香帮助她一家申请了保障房……

  “社区共有26户少数民族困难家庭,我们建立了相应的少数民族困难家庭台账和少数民族低保户台账,以便长期跟踪服务。”武荷香情系社区,对社区内困难户做到心中有数,各民族不分彼此。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在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彭德亮看来,包钢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职工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历史”。

  从1950年牧民搬迁神圣的敖包支援包钢建设,到1964年白云铁矿职工医院救治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从1988年第一次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到1998年捐资援建呼盟“包钢猎民新村”。“包钢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已经成为融进包钢人血液里的精神文化符号。”彭德亮说。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李国成深有感触地说:“‘内蒙古模范自治区’这块金字招牌,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和使命。”

   经济发展,梦圆草原

  2010年年底,包头市达茂旗百灵庙镇解放街原黄金公司院内近150平方米的车库,迎来了新主人。

  35岁的巴彦尔吉呼龙,在政府补贴5万元的情况下,自己拿出18万元,成为这座车库的拥有者。从那时候开始,巴彦尔吉呼龙开始了新的创业之路,生产和经营蒙古族手工艺品、传统家具和蒙古包。

  “禁牧前,我家的牧场就有1万多亩,还有300多只羊。每年纯收入只有十二三万元。”巴彦尔吉呼龙说。“现在制作大蒙古包,一个大约售价要4.5万元,制作周期3个月左右,完全采用传统工艺手工打造。每年下来,大约能有十七八万的纯收入。”

  包头市达茂旗境内共有1.66万平方公里天然草牧场和120万亩耕地。“踩着沙丘上房顶”是过去生态恶化的生动写照。从2008年开始,达茂旗在全境范围内实施为期10年的阶段性全面禁牧。

  “广大牧民服从国家需要,毅然离开世代居住的草原,搬迁进城,政府要最大限度保障农牧民增收致富。做蒙古包、民族工艺品,这种转型的发展,把边缘化的民族文化继承下来了,把文化变成了资本,赚钱了。”达茂旗党委书记伏瑞峰说。

  住在阿嘎如泰嘎查牧民新村的67岁的沙布盖老人一家,也是这项政策的受益者之一。禁牧之前,沙布盖一家8口人经营5000多亩的草场,年均收入三四万元。禁牧后,老人在镇上开了一家牧家乐,做一点小生意,每年政府还给他6000元的草场补贴。“加上每个月的养老金,一年收入近10万。”沙布盖老人乐得合不拢嘴。

  阿嘎如泰苏木党委书记杨军介绍:“在阿嘎如泰嘎查,目前已经有90户牧民住进了两层别墅,大的有236平方米,小的也有196平方米。冬天政府免费提供一吨煤,保证温暖过冬。像沙布盖老人这样的牧民还有很多,他们开办蒙古族特色牧家乐,经营各种生意,收入比放牧时能高出好多倍。”

  内蒙古自治区推出了改善农村牧区公共服务的“十个全覆盖”工程。据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提供的资料显示,2014年,内蒙古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投入216亿元,完成了3495个嘎查村建设,发放过冬取暖补贴20.2亿元,惠及336.7万农牧户,所有零就业家庭实现了动态清零。

   文化繁荣,亮丽风景

  今年51岁的牧民苏雅拉图,2003年开始经营蒙古族特色牧家乐,到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餐饮、博物馆、图书室等9个蒙古包的牧家乐,规模在当地首屈一指。每年,到苏雅拉图牧家乐参观、游玩的人数都在三五万人,可以给苏雅拉图一家带来15万元左右的年收入。

  乌审旗位于鄂尔多斯西南部,地广人稀,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不足10人。2006年,乌审旗13个苏木镇文化站合并为6个,服务距离拉大。“为推动农村牧区文化建设,乌审旗创造性地在各苏木镇、嘎查村组建文化‘独贵龙’,发挥文化户、文化艺人、民间文艺人才的作用。”乌审旗文化局局长萨仁达来说。

  2009年,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巴音西里嘎查的阿拉腾毕力格个人投资80多万元,建起了总面积达130平方米的毕力贡仓蒙古文书馆,馆藏各类蒙文书籍3000余册,文化名人画像、珍贵文人手稿等200余件,年接待游客、读者3400多人次。

  文化户和文化“独贵龙”是乌审旗特有的文化现象,乌审旗目前共有基础文化户6566户,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引领下,文化户这一基层“文化之根”被激活,改变了农牧民“闲下来就不知道干什么”的业余生活。

  “乌审旗建设家庭文化户和文化‘独贵龙’,只是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以发展民族文化为支撑点,各民族共同守护和创新发展优秀民族文化,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一个缩影。”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曦说。

  抚今追昔,内蒙古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一个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美好的内蒙古,将崛起在祖国北疆。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