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才为先以“用”为本 充分发挥人才效应——内蒙古自治区生物技术研究院人才工作经验交流
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从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措施,着眼于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为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唯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不拘一格选人才、用人才,才能用科学的人才观来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发展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把各类人才团结凝聚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来,从而推动科技的事业不断向前。
发展以人为本,人才以“用”为本。“用”才能实现人才的价值,“用”才能发挥人才的效应。近年来为了适应新时期科技创新创业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内蒙古自治区生物技术研究院积极探索,大胆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使人才在科研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 注重文化建设,提高人才队伍凝聚力
“团结进取、务实高效、开拓创新、勇于突破”是内蒙古自治区生物技术研究院的文化基因,团结是人才团队的第一要素,进取是对每一位职工以及人才的最低要求;务实是科研工作者的基本素质,高效是从事科研的必然要求;开拓是要以国际视野开展“开放”性的科研与合作,创新是整个生物院工作的灵魂;勇于突破,敢想敢干,为我区生物技术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是每一位生物院人的座右铭。生物院每年通过各种党支部学习活动、职工趣味运动会、学术交流等活动,潜移默化的将生物院的文化融入到职工的工作生活中去,如职工趣味运动会不但是智慧和体力的角逐,还是团结和协作的完美比拼,通过比赛不仅锻炼了职工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培加强了生物院干部职工、人才团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团结协作,培养了职工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
二、 精准培养本院人才 与不拘一格引进高层次人才相结合
内蒙古自治区生物技术研究院是老科研院所,原名内蒙古自治区甜菜制糖工业研究所,受甜菜产业的发展影响,存在人才梯队断档、和社会、产业需求断层等各种问题。2007年新班子组建后,突出需求导向,实行更加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大重点学科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加快形成从高层次人才到实用人才的重点学科人才集群。先后从在职人员中培养财务高级EMBA1名,从硕士人员中培养在读信息化、生物化学博士2名;向社会公开招考入编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1名;从高层次绿色通道引进生物工程、生态学、药学博士学位人员3名,使生物院的人才结构渐趋合理:一是年龄结构发生变化,科技人员队伍年轻化;二是知识结构更好地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重点学科领域多元化;三是科技创新创业活力明显增强,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团队化。
此外,根据项目及科研需要,通过开展国内短期培训、出国短期培训等在岗人才实训培养等方式,让生物院的各个人才团队的各层次人员及时充电,团队拧成一股绳往上走,让科研工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借助“外脑”加速培养提升团队创新能力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生物院积极借助和利用“外脑”,不断提升新组建团队的研发创新能力。为了加速脱毒草莓种苗的研发进度、提升团队业务水平,生物院聘用日本花甲草莓专家以及河北省草莓研究所专家作为技术顾问。日本专家每年在草莓生长期至少来院两次举办专题技术讲座,并带领生物院技术人员深入到草莓种植大户的生产大棚里,现场指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截至目前,生物院的草莓苗不仅在当地供不应求,更是连续三年为北京昌平区提供优质草莓脱毒种苗进行大田生产。如今,草莓团队更是将科研任务拓展到了花卉产业。
此外,生物院先后与江苏远红外技术专家,北京、浙江的国家级农业信息化专家,台湾的植物绿色防控技术专家,韩国的动物营养专家,以色列的农业物联网技术专家,比利时的设施农业技术专家建立和紧密的合作和技术引进,使得生物院的科技人员能够站在“巨人”的肩上,学习引进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为自治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
四 、强化人才团队建设
人才团队建设是科研院所发展的核心,只有搭建完善的人才团队,才能将各项工作干实干好。生物院以“瞄准自治区产业需求,符合自身实际发展需求,以任务促团队建设,以团队促事业发展”作为人才团队建设的方针。生物院自2004年开始,一直承担自治区“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作。2013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批准,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6年该中心人才团队入选内蒙古“草原英才”创新创业团队。十多年来,该中心人才团队先后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多项、软件著作权12项,专利3项,团队研发的“星火科技12396”移动客户端更是获得了各级部门和农牧民的认可,真正解决了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此外,生物院利用已有的设备和场地,通过添置新的仪器和设备,成功搭建起了微生物实验室和病毒检测平台,并先后与内蒙古工业大学和内蒙古农业大学联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与此同时,生物院还成为国家和自治区首批“星创天地”试点示范单位,并成功获批“内蒙古自治区特色植物分子学重点实验室”。
五、 为人才搭建成果转化平台
人才要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在北京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的支持下,经过两年的筹划与建设,京蒙科技合作现代农业技术转移平台于2016年11月正式开通运行。这标志着促进成果转移转化这一科技活动平台正式开启。
在此基础上,生物院与北京农业科技创新产业联盟联合内蒙古地区和北京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园区、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及科技人员,“以人为线”打造“信息化+”科技成果、技术转移、科技服务和市场推广的一条龙服务模式,各类创新人才可以在这一模式下发挥最大的作用,通过与市场接轨推进技术转移转化,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区的引进和转移转化先进技术成果之路。
六、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在国家和自治区人才政策的指引下,在自治区科技厅及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优先支持、持续支持下。生物院统筹整合各方面人才政策,重点强化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的支持、服务和管理,着力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待遇适当、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
探索建立人才激励、奖励机制,让人才放开手脚、全力以赴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目前生物院有科技人员创办、领办的企业3个,3名科技人员在企业兼职服务,其中年薪百万1个。
在一系列人才举措的有利推动下,生物院人才结构和人才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目前,生物院共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草原英才2人,自治区青年创新拔尖人才1人,自治区科技标兵1人,自治区321人才工程3人,内蒙古自治区特色植物分子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3人,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3人,内蒙古工业大学校外硕士生导师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