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用“数字化”为草原换新颜
新华网呼和浩特5月13日电(记者彭源、刘懿德)5月间,位于内蒙古最南端的鄂托克前旗境内一派绿意盎然,成片的草场开始返青。天幕湛蓝,青幽幽的草原上点缀着蓝幽幽的马兰花,间或有洁白的羊群悠闲觅食,这片从前人们眼中灰突突、光溜溜的荒漠草原如今旧貌换新颜。
“草原重披绿装,借助的是数字化、科学化的治理方式。”鄂托克前旗旗委书记张占霖指着一幅地图说,长期以来,鄂托克前旗地域广阔,草原面积约占到县域面积的90%,受自然条件、人口增长、超载过牧等因素影响,致使人草畜矛盾日益突出,形成了草原生产力下降,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局面,直到“数字草原”建成后这样的状况才逐渐发生改变。
记者了解到,“数字草原”即是综合运用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对草原信息进行动态采集、分析和监控,业内人士称其为“3S”技术。
鄂托克前旗数字草原信息中心主任王伊拉图介绍说:“从前简单、粗放的草原管理方式缺少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无法为生产单位和农牧民提供信息服务,‘3S’技术就像一只天眼,时刻俯视境内的整片草原,并对其上出现的各类状况给出科学的分析研判。”
具体而言,“3S”就是能够根据牧草的不同生长期,制定出以牧户为单位的草牧场植被情况参数,进行实时的草畜平衡测算、植被盖度精确测量、草地类型准确分辨、草地牧草产量及生产力评估、草原开荒与防火适时监控和预警等多项工作。
据悉,随着“3S”技术的逐步完善,鄂托克前旗对退化、沙化、盐碱化严重的“三化”草牧场进行重点治理,采用短期禁牧、多种牧草种加密免耕混播、大型喷灌补水等措施,快速恢复植被。
在主试验区哈日色日嘎查,经过4年时间治理,项目区地上植物种类由7-8种增加到24-26种(其中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植物高度、盖度、密度显著增加,提高载畜量近十倍。其中补水区植物种类增加更显著。同时,严重盐渍化的地面盐碱逐渐消退,并开始生长牧草。
张占霖表示,为了拓展“3S”技术的使用范围,科研人员又先后融入了数据库、互联网等技术,建立起了覆盖不同区域的草原信息管理共享系统,突破了以往传统管理和决策的局限性,使鄂托克前旗的草原进一步得到合理利用,生态植被明显提高,2014年草原植被覆盖度达49.3%。
据悉,今年鄂尔多斯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建立“数字草原”。计划建设10个数字草原信息平台,总投资近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