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阿拉善:沙漠旅游让贫瘠地变成聚宝盆
新华网呼和浩特10月25日电(记者刘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通古淖苏木是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一个乡镇。国庆那几天,村民朱光中十分高兴。得知附近沙漠将举行沙漠越野赛事,他提前一个月把平房装修成旅馆,赶上“十一”营业。“一个床位收一百元,国庆节这几天一共有一百多人住宿。”朱光中说,七天内赚了上万元,明年要继续扩大旅馆规模,迎接更多的客人。
阿拉善盟93%的地表为沙漠和戈壁,境内的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以及乌兰布和沙漠的分布面积,占了阿拉善盟面积的近三分之一。这里土地贫瘠,自然环境恶劣,再加上人为破坏,曾经是中国沙尘暴的发源地,也是贫困地区。现在,当地政府经过十几年的生态保护,大力发展沙漠文化旅游,不仅改善了环境,更是将贫瘠的沙漠变成了聚宝盆。
政府主打沙漠文化游
今年“十一”黄金周,阿拉善盟仅有13万常住人口的巴彦浩特镇,却迎来了90多万人次的游客。腾格里沙漠中聚集了这么多游客,是因为国内规模最大的越野盛会——越野e族阿拉善英雄会在此地举行。
因为游客多,巴彦浩特镇所有住宿酒店纷纷涨价,有的快捷酒店甚至涨了近8倍。马娟是当地一家酒店的经理,他们的客房提前几天就被预定完毕。据她介绍,最便宜的房间价格从原来的100多,涨到了780元。这种赛事的举办,不仅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的到来,也推动了当地住宿、餐饮等消费,为当地人带来更多收入。
“阿拉善既不是粮仓,也不是牧场”,2016年,阿拉善盟委(扩大)会议再一次强调保护生态的重要性,并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把阿拉善打造成国际旅游目的地,将文化旅游业培育壮大成当地战略性支柱产业。
除了越野e族阿拉善英雄会,当地政府利用沙漠文化特色,还打造了阿拉善玉·奇石旅游文化节、金秋胡杨文化旅游节、巴丹吉林沙漠文化旅游节,并分别举办了阿拉善玉·观赏石节暨交易博览会、中国·环胡杨林国际自行车邀请赛以及设立了中国越野拉力赛巴丹吉林沙漠赛段。根据数据显示,仅在今年的国庆期间,阿拉善盟共接待了国内外游客179.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3.6亿元。
农牧民放下牧鞭把钱赚
在贫瘠沙漠里也能赚钱,这是牧民额尔登达来的亲身感受。生活在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牧民额尔登达来,因为近几年的限制性放牧,经济收入一直不高。随着巴丹吉林沙漠文化旅游节的召开,以及各种沙漠越野拉力赛的举办,当地的旅游业不断发展。这里每年都会有不少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在政府的帮助下,额尔登达来购买了一辆沙漠越野车,搭载游客在沙漠中游玩。“现在每年收入在8万元左右,这比以前放牧强多了。”额尔登达来说,家里几代人都是牧民,现在自己再也不用守着羊圈牛圈过生活了。
除了农牧民自己从事旅游周边的服务行业,阿拉善盟部分乡镇依托大型景区以及旅游资源富集区,还发展旅游专业合作社,为更多的农牧民带来经济收入。腾格里额里斯镇乌兰哈达嘎查,抓住沙漠旅游产业发展契机,设立旅游合作社,发展骑马、骑骆驼、卡丁车冲沙等旅游项目,当地农牧民都可以入股,然后年底分红。今年62岁的王玉和,因为患病而耗尽了积蓄,当地政府利用扶贫资金帮他入股当地旅游合作社,当年就拿到了5000多元的分红。王玉和十分满意地说:“我们几代人都是靠放牧为生,现在不拿牧鞭坐在家里就能赚钱了。”
旅游生态互促进
十几年前的阿拉善左旗银根苏木,自然生态脆弱,过度放牧情况严重。娜仁以前是当地的牧民,因为阿拉善奇石的名气越来越大,并举办了多届大漠奇石文化节,吸引了国内外许多商人游客购买。2004年,她便退牧搬迁,来到巴彦浩特镇做起了沙漠奇石生意。现在,她每年的销售额能够达到十几万元。
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像额尔登达来、娜仁等这样的农牧民越来越多,他们逐渐由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型成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人员。他们有了新的经济收入,对放牧收入的依赖程度逐步降低,当地的生态也有了改善。
发展旅游业保护了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在过去,额济纳旗变成了沙尘暴的代名词。而现在,额济纳旗正在摘掉这个帽子。额济纳旗黑城遗址附近,十几万株梭梭随风摇曳在3500亩的土地上。吃了生态破坏、风尘满天的苦头,当地牧民坚持种植梭梭,不仅保护了当地生态,还在沙海中造出了一片绿洲。因为生态得到恢复,额济纳旗胡杨林面积也由过去的39万亩增加到现在的44.4万亩。今年十一黄金周,这片胡杨林吸引了8.7万人次游客。
近几年来,阿拉善立足当地特色沙漠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大力发展沙漠文化旅游产业,把沙漠变成了聚宝盆。在我国北疆,阿拉善打造出了一道生态不断改善、沙漠旅游火热、人民生活幸福的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