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首,虎头空余巨炮坑
新华网呼和浩特9月7日电题:再回首,虎头空余巨炮坑
新华社记者李建平、邹俭朴、马晓成
初秋时节,记者沿“东方马其诺防线”采访,去“探望”虎头要塞巨炮,可到了现场却发现这门巨炮不见了踪影,现场空余巨炮坑。
巨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关东军在中苏边境虎头要塞安置了一门令人生畏的巨炮,要用它来赢得对苏作战的胜利,进而实现其盘踞亚洲、横跨欧洲的霸权妄想。
巨炮——被收藏于黑龙江省虎头要塞博物馆的一张日文报纸称为“帝国陆军最后的决战兵器”。这门巨炮口径41厘米,炮身长13.37米,总重量超过300多吨,炮弹长2米,装药量达1吨,最大射程近20公里,号称当时“亚洲第一炮”。
为什么侵华日军要把当时亚洲最大的巨炮放置在虎头要塞?
据了解,这主要取决于虎头要塞的重要地理位置。由于虎头要塞处在俄罗斯远东乌苏里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中间部位,如同插入俄远东心脏部位的一个尖枪长矛,又像插入俄远东咽喉部位的一把匕首,因此,被侵华日军视为进攻苏联的“天然桥头堡”。
虎头要塞博物馆副馆长李红介绍说,1939年,虎头要塞修建完工后,日军加紧了对苏作战的准备,为了在开战初期及时切断位于苏联伊曼市内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主线和复线桥梁,1941年,日军将陆上海防巨炮——41厘米口径的榴弹炮从东京湾运抵虎头要塞。
巨炮阵地选择在虎头要塞主阵地猛虎山西北山脚处,直径30米、高15米,有3个射击口,共同指向一个方向——苏联伊曼市区。同时,修建了电动轨道与猛虎山弹药库相连,用于运输弹药和巨炮。这一阵地属半地下、全封闭、永久性工事,是唯一一处没有使用中国劳工而由日军工兵秘密修建的阵地。
去向
李红说:“日军对这门巨炮寄予很大希望,不过由于巨炮阵地属进攻型工事,只能炮击远方固定目标,而对近处和其它方向的目标没有威胁。所以,在日军与苏联红军的交战中,这门巨炮似乎没有发挥太大作用。”
虎头巨炮1945年6月安装完工,同年8月9日参加对苏作战,开战后曾炸毁了伊曼铁路主线大桥一部分,随后被抵近的苏联红军用自行火炮近距离直射,弹头从射击口打进阵地内部,引燃榴弹发射药产生巨大爆炸,遂将其彻底摧毁,遗址留存至今。
眼前的虎头巨炮阵地是一个大坑,坑内残留着一个圆形的水泥基座,一块块六七米高的混凝土残件散落四周,断壁残垣,杂草丛生。据虎头要塞博物馆解说员介绍,虎头要塞战斗结束后,苏联红军将巨炮阵地炸毁,并将巨炮当作战利品运回苏联。
模型
如今,在距离虎头巨炮遗址不远的地方,新建了一个仿制的巨炮模型,这一模型是参照历史资料和老照片制作的,较为完整地复原了巨炮当年的形状。然而,从中不难看出,日本帝国主义为当年侵华战争不惜血本,充分暴露了他们侵略称霸的罪恶企图。
“不论日本侵略者装备了如何超强的先进武器,由于他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所以终究避免不了灭亡的下场,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李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