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牧区“三留守”人员生活状况的视察报告——通辽市

28.12.2015  17:16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牧区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导致众多老人妇女儿童留守农村牧区,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虽然有关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等均给予极大关切,但她们的现实问题和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据统计,我市农村牧区“三留守”人员12.2万人,其中留守老人6.8万人,留守妇女4.3万人,留守儿童1.2万人。市政协高度重视“三留守”人员工作,将农村牧区“三留守”人员生活状况视察纳入了政协主席工作计划。9月7日至10日,市政协副主席王德民率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政法委、妇联、团市委、教育局、民政局等单位,采取实地考察、入户走访、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先后深入到库伦旗、奈曼旗、开鲁县、扎鲁特旗就农村牧区“三留守”人员生活状况、面临的困境以及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等情况进行视察。

  一、  做法及成效 

  1、高度重视,建立关爱体系。各级党委、政府把做好关爱农村牧区“三留守”人员工作纳入重要议程,切实加强领导,制定工作计划,着力解决问题。市妇儿工委办印发了《通辽市关爱农村牧区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工作方案》,明确了“三留守”工作目标、工作内容、部门职责及保障措施,将涉及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工作的教育、民政等20个政府相关部门全部纳入,不断完善关爱服务体系和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关爱“三留守”工作有序开展。市教育局专门就留守儿童的教育及管理问题下发文件,要求在有留守儿童10人以上的学校建“留守儿童之家”,全市已建167个“留守儿童之家”。扎旗制定出台了《关于做好农村牧区留守妇女儿童工作的意见》,成立了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之家领导小组、留守妇女互助小组等机构,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留守人员生产生活的措施。巨日合镇实施“1513117”双关爱工程,一个企业帮扶五名留守儿童或空巢老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帮扶三名留守儿童或空巢老人、一名党员帮扶一名留守儿童或空巢老人、七个工作日持续关爱关怀的结对帮扶模式,优化了留守儿童成长环境和空巢老人的生活环境。奈曼旗建立了包联服务、社会化服务、代理服务等独具特色的服务体系。

  2、夯实基础,完善档案管理。各地针对农村牧区“三留守”人员进行了调查摸底,并分级建立了留守人员户情档案。开鲁县要求各村妇代会主任每半年对本村“三留守”人员进行排摸,及时更新系统数据。扎旗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包联、谁负责”的原则,对农村牧区“三留守”人员进行摸底排查,将其基本情况分类汇总,建立健全“三留守”人员台账并实施动态管理。库伦、左中分别以嘎查村和学校为单位,与家庭、学校、嘎查村妇委会建立联系,制作“三留守”人员花名册、登记卡,明确家庭信息,生产生活学习需求,尤其重视留守老人的《健康档案》,详细记录老人的生活习惯、身体状态,以备及时提供就医帮助。

  3、整合资源,打造关爱平台。大力实施“留守家园”项目,2013年市妇联积极向内蒙财政厅争取资金100万元,在我市留守老人妇女儿童较集中的嘎查村建立8个“留守家园”,2014年市妇联拿出工作经费45万元建立9个“留守家园”,协调争取北京河仁慈善总会捐资25万元建立1个“留守家园”,今年市妇联为每个“留守家园”投入3000元,用于开展关爱活动。截止目前,市妇联已建成“留守家园”18个,总计投入资金175.1万元。“留守家园”具有图书阅览、亲情联络、心理疏导、文体健身等服务功能,成为一个集学习、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各旗县市区充分整合当地资源,为“三留守”人员打造了各具特色的爱心阵地。开鲁县建立“留守儿童之家”27个。库伦旗21个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挂牌成立“留守儿童之家”。扎旗建立校园心理咨询室。霍市成立家长学校和讲师团对留守人员开展心理、保健、家教、法律等知识的培训和辅导。奈曼旗成立3个“星光老年之家”,配备了健身器材、图书和医疗用品,全旗16个司法所全部建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375个嘎查村、分场、社区设立了法律援助联系点,聘请了380余名法律援助志愿者,确保留守人员能够就近及时得到法律援助。

  4、丰富载体,提供贴心服务。各地利用“留守家园”、“留守儿童之家”、“家庭教育基地”等阵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霍市、开鲁县各级妇联组织妇女扭秧歌、做健身操、跳广场舞,定期开展象棋、围棋、乒乓球等比赛,进行文艺展演等活动,极大的丰富了“留守人员”的精神生活。扎旗教育局、共青团、妇联等部门采取“一助一”、“多助一”等形式联合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为留守儿童过集体生日、送书包文具等关爱形式已成为常态化,并开展了“留守人员家庭教育讲座”、“童心向党、快乐成长”文艺汇演、“让外出务工人员放心”谈心会等关爱活动。奈曼旗妇联帮扶民办社会养老机构大镇天慈安养院建成运营,精心打造了“留守儿童关爱行动进万家”、“爱心妈妈”、“手拉手”等爱心帮扶活动品牌,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霍林郭勒市委宣传部牵头成立“霍市‘留守家园’基金会”,注入5000元资金,以带动更多的爱心人士关注这些特殊群体。科左后旗妇联为道乃营嘎查10名贫困留守儿童进行资助,资助款物价值3500元。库伦旗建立了“爱心妈妈”、“代理儿女”、“妇女互助组”等巾帼志愿团队,关爱“三留守”人员。开通“留守家园”视频电脑、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与父母远程交流,感受亲情关爱。开展家庭梦、儿童梦、美丽乡村中国梦通辽市旗两级妇联推进乡风文明慰问留守儿童活动,为二道洼村留守儿童赠送200把遮阳伞、100个跳绳及200本儿童读物。

  二、存在的问题

  1、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管理体制不健全,部门职责不明确,各相关部门点点滴滴开展了关爱“三留守”工作,杯水车薪,没形成系统有序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关爱机制。

  2、留守老人生活状况及问题:一是经济状况差。除小部分留守老人享受低保外,绝大多数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障。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但子女给父母的支持实际很少,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生计。二是家庭负担重。留守老人在子女外出打工后,承担起了繁重的农活、细碎的家务活,有的还要照顾自己的孙子(女),致使劳动强度极大。三是疾病困扰多。身体上劳累,精神上牵挂儿女,生活过得十分艰难,内心深感孤独,体弱患病者较为普遍。“小病抗、大病捱”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

  3、留守妇女生活状况及问题:一是劳动强度明显加大,部分农妇力不从心。绝大多数留守妇女既要照顾孩子,又要赡养老人,既要操持家务,又要在田间劳作,有的还就地打零工。忙活、重活、粗活均压在她们肩上,即使这样,她们的经济来源还是主要靠丈夫或子女外出务工所得。二是养老、子女养育方面暴露出新问题。因丈夫长期外出务工,家庭重担全部落在留守妇女的身上,无暇给予老人更温暖的照顾、给予孩子更全面的教育。三是长期分居导致离婚率上升。由于长期两地分居,主要通过电话联系,不能满足情感交流,夫妻感情疏远而导致的离婚现象不断增多。四是安全感降低,家庭财产受威胁。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牧区只剩下了老人妇女儿童,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农村牧区治安防范力量减弱。

  4、留守儿童生活状况及问题:一是监护人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年龄大、文化低,且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很难胜任监护职责。二是缺乏亲情关爱影响心理健康。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甚少,缺乏亲情关爱,遇到困难和烦恼时,希望有渠道诉说亲人安慰,但相应的监护人与儿童或多或少存在隔阂,不能完全代替父母,多数留守儿童自制力较差、性情孤僻,逆反心强。三是学习上缺乏指导。留守儿童大部分无人及时进行课业辅导,监护人在孩子的学习和教育方式上力不从心,家庭教育缺失。四是幼儿园、学校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配备不足。     

  三、对策和建议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将关爱农村牧区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工作列入政府民生工程,纳入平安建设工作中,制定《关于关爱农村牧区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工作意见》,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关爱“三留守”人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严格实行目标化管理,形成“党委领导,政府实施,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

  2、强化社会关爱教育。教育部门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关注儿童的联动机制,完善留守儿童就学状况动态监测机制;民政部门要加大对农村牧区留守老人儿童家庭的帮扶力度;文化部门要加强对农村牧区中小学周边环境的监管整治;财政部门要在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工作上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公安部门要预防和严厉打击侵害农村牧区留守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群团组织要积极开展教育帮扶活动。通过各部门通力协作,使留守老人老有所养、留守妇女身心健康、留守儿童快乐成长。

  3、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政策支持,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园区经济,鼓励引导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就业创业,把青壮年劳动力留在本地。积极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鼓励农民举家进城镇发展,在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实行与城镇居民平等待遇等,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从源头上减少“三留守”群体的数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牧民素质和农业生产效益,扩大就业渠道,实现“人回家乡、情注故里、福满家园”的美好愿景。结合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加快农村道路、农村能源、农田水利等方面的投资建设进程,努力改善农村牧区生产条件及农民包括留守人员在内的生活环境,帮助解决留守家庭的生产生活困难。

  4、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村牧区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机制,政府加大对农村牧区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加强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改善留守人员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建立对特定区域、特定人员的救助帮扶机制、养老机制,切实有效地提升留守人员生活质量。

  5、实施“留守家园”项目。政府投入资金,在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相对集中有条件的嘎查村建立“留守家园”,为他们开展活动提供场所,必要的活动设备、文体器材、音像、电脑、电视机、图书等,对老人进行免费健康体检、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等;对妇女开展科技培训、心理咨询、情感沟通服务等;对儿童假期开展读书、文体活动等。在嘎查村级配备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6、提高学校教育水平。加强对留守儿童地区学校及幼儿园的心理辅导师资配备,将“留守儿童”“梳理”出来,重点培养他们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确保生理和心理健康;班主任要跟踪了解这些学生的综合情况,耐心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从各方面关心他们;外出务工家长要定期给老师、孩子打电话,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思想情况。

  7、大力加强舆论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民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建立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牧区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强化外出务工家长对子女、妻子、父母的监护、关爱、赡养责任,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打工致富与家庭的关系。

  “三留守”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全社会要积极行动起来,关注、关心、帮助这些弱势群体,为她们提供政策支持,给她们创造宽松愉悦的环境,给她们打通勤劳致富的路径,给她们面向未来的自信,使“三留守”问题得到圆满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