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创作童谣曾获奖 希望作品被传阅

22.09.2015  00:43

[ 导读 ]“娃和蛙,扬水花。蛙哈哈,笑娃娃。水里娃,不如蛙。”这首《娃和蛙》的童谣入选2014年第3届内蒙古优秀童谣作品,获得优秀奖。创作者是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如今他已经创作出79首童谣。

  

“娃和蛙,扬水花。蛙哈哈,笑娃娃。水里娃,不如蛙。”这首《娃和蛙》的童谣入选2014年第3届内蒙古优秀童谣作品,获得优秀奖。创作者是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如今他已经创作出79首童谣。

这位农民工叫牛满都拉,今年52岁,业余时间特别喜爱读书和创作。9月19日,呼和浩特晚报记者来到牛满都拉家里,他迫不及待地拿出一沓誊写的整整齐齐的稿纸诵读起来。《奶奶笑出泪花花》——“那年腊月二十八,大伯在外没回家,寄封家书如龟爬,年后很久才到家。去年腊月二十八,大伯忙得无闲暇,拜年电话打到家,跟我奶奶拉长话。今年腊月二十八,大伯还是没回家,视频拜年如到家,奶奶笑出泪花花。”“这首童谣我是以儿童的视角看通讯的变化,虽然大伯年年回不了家,但随时代的发展,电话、视频让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也能闻其声、见其人。”说起童谣创作,牛满都拉侃侃而谈。

牛满都拉告诉呼和浩特晚报记者,他从2014年6月份开始创作童谣,至今已经成稿的有79首。最初是去年看到报纸上刊登的童谣征集启事,就投了一首《娃和蛙》,没想到获得了优秀奖,这激发了牛满都拉创作的热情,自此他开始大量创作童谣。“我写童谣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看到报纸上说,曾经吟诵儿歌长大的我们,如今很少能听到孩子们朗诵儿歌的稚嫩声音,大多数是孩子们也唱着情和爱,这非常不合适。儿歌创作断档,期盼作家们多为儿童创作一些童谣。我也快有第三代了,我不希望我的外孙出生后没有儿歌可唱,所以我觉得这也是我的责任。”牛满都拉说刚一开始,思路如泉涌,他按系列逐一写小动物,有40首童谣在短期内集中创作出来,后来牛满都拉的创作进入瓶颈期,有时候感觉创作的素材基本枯竭,需要几天创作出一首童谣,也有时候感觉作品不是以儿童的视角出发创作的,反复修改几遍还是感觉不满意。

翻阅牛满都拉的作品,呼和浩特晚报记者注意到,他的童谣作品题材涉猎比较广泛,除了表现小动物的可爱,还有歌颂家乡美、科普性童谣。像《小虎和小兔》就是倡议小朋友要均衡营养的歌谣,歌词写道:“小老虎和小白兔,同在一座山上住。小虎总想吃小兔,小兔每天心发怵。壮着胆子与虎诉,虎哥别吃我这兔,蔬菜多含维生素,改变饮食有好处。”还有一首《小燕子》,“小燕子,穿青衣,要下雨,它先知。雨前期,燕飞低,用行动,告诉你,要出门,带雨披。”就是提示人们看到燕子低飞就是要下雨,要带好雨具。

牛满都拉文化程度不高,目前靠开一家小饭馆维持生计,但他非常喜欢读书、看报,阅读和丰富的生活经历积累了知识激发了创作灵感,使他写起东西来信手拈来。就说《小燕子》这首童谣,就是他知道雨来燕低飞的常识才创作出这首儿歌,孩子们通过这首儿歌也会懂得这个道理。《请吃米》是他过去在农村养鸡时,发现公鸡找到米一叫,母鸡就会跑过来吃米,他觉得很有趣,就创作了这首活灵活现的儿歌。

创作了这么多童谣,牛满都拉有个小小愿望,就是希望把这些作品出本小册子,让广大少年儿童传阅。

[责任编辑:赵钦]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