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民的光荣与梦想

24.04.2015  12:00

  【 主持人语

  水用柴油机带手控机加工猪饲料,3000斤饲料至少需要1小时;手机要充电,得骑上骆驼到3公里外的邻居家……这,就是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西柴登村海湾社、龙口镇麻地梁村阴背社、薛家湾镇西营子村,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达日罕乌拉苏木贡格尔嘎查四组农牧民曾经的生活。

  现在,没电的尴尬日子结束了,生活向他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一面。随着村村通电、村村通广播电视通讯的强力推进,这些偏远地区的农牧民正和我区千千万万各族儿女一道,大步迈向“互联网+”时代。今天,奔赴那里的记者已经发回报道,关于光明、关于梦想……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在有了电灯的蒙古包里看电视是毕力格图夫妇最幸福的事。

   点电灯看电视的梦想实现了

  记者:王玉琢

  时间:4月16日

  地点:十二连城乡西柴登村海湾社

  西柴登村海湾社是十二连城乡最偏僻、最闭塞,人烟最稀少的地方。听说那里住着两位耄耋老人,50年来一直靠点麻油灯照明,而今终于通上了电。恰巧旗广播电视局的工作人员要去给老人安装双模机顶盒接收器,记者便与他们一同前往。

  听到汽车声响,两位老人拄着拐杖迎出来,一叠声说:“快进屋!快进屋来!”跟着老人走进家,电视开着,正播连续剧。 98岁的王二驹喜滋滋地说:“去年家里通上电,我和老伴儿高兴得一夜没合眼。点电灯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87岁的老伴儿插话说:“我和老头每月领着600多元养老金,做梦也没想到‘黄土埋半截’的人了,还能和城里人一样领上工资。你说,这不是掉在福窝窝里了?

  “还有件好事情哩!我们年岁大了,不想离开这里,空气好,地方也好住。旗里就说要在这儿给我们盖新房,这是想也不敢想的事啊!

  作为鄂尔多斯市“十个全覆盖”工程示范点,十二连城乡的各项工作走在了前头,每一个细节、每一步实践都扎实有力。记者一路走来,看到村村房子变新、道路变宽、环境变美……村民的腰包鼓了,人人心间充满喜悦。

  记者:徐永升

  时间:4月16日

  地点:达日罕乌拉苏木贡格尔嘎查四组

  一场春雨过后,浑善达克沙地的空气格外清新。沿着新安装的水泥电杆儿在沙地里前行,20分钟后,在一台变压器旁边,记者找到了牧民毕力格图的蒙古包。

  两个月前,贡格尔嘎查的户户通电工程正式竣工。这个嘎查四组的7户牧民告别了用太阳能和小风力发电机供电的历史,用上了来自蒙东电网的稳定电能。

  “用电时有时无的日子真难熬!”过去,如果是阴天或无风的日子,毕力格图的手机就不能在家里充电,得骑着骆驼到3公里外的邻居家去充。他家的小型风力发电机电量不足,只好用柴油机带动水泵抽水。冬天,零下30多度的严寒,每次启动柴油机都十分艰难。

  毕力格图的妻子斯琴高娃这几天专门到镇里去了一趟,除添置了小鸭冰柜、海信电视、苏泊尔电饭锅,还特意为丈夫买了手电钻、角磨机和电动羊毛剪子。“现在一合闸水泵就能抽水,再也不用费事启动柴油机了!”斯琴高娃感慨。

  浑善达克沙地夏季地表湿陷,电杆儿运不进来,只能在冬季施工。为了在严寒中挖出电杆基坑,达日罕供电所的工人们硬是点燃牛粪一点点烤化冻土。一个10人施工队经过12天的奋战,安装了324根电杆,架设了21公里的线路,终于让蒙古包里亮起了灯光。今年,赤峰市已投入1302万元,计划让3个旗县的226户流动牧民陆续用上电。

     

 

薛家湾镇白大路村“户户通”已经安装完毕。    小锅盖”改变了家里人的生活

  记者:王玉琢

  时间:4月16日

  地点:龙口镇麻地梁村阴背社

  在沟壑卯梁中穿行,好不容易才到了麻地梁村阴背社。下了车,就见村民刘三仁正站在一口大锅前专心致志点豆腐。他说:“没通电的时候,用手推磨,做一锅百十来斤的豆腐,得费一上午功夫磨豆汁,现在半个多小时就好了。过去一年收入几千块,现在几万块。

  刘培泉是村里小有名气的养殖专业户。他从养两三头猪做起,发展到现在的93头猪。“过去用柴油机带手控机加工猪饲料,3000斤饲料至少需要1小时。冬天天冷,手摇柴油机十有八九都被冻住,加工时先用热水烫化了,再加上柴油才能加工,别提多辛苦了。现在呀,一插电源,3000斤饲料不到20分钟就加工好了。”刘培泉说:“我们这里都是‘户户通’了,能看40多个卫星电视节目呢。小家庭这回联上了‘大世界’!

  麻地梁村位于龙口镇中部,属于干旱卯粱山区,是准格尔旗条件最差的村。“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村里改造了危房,家家通了自来水,户户通电、通广播电视通讯,还修了条10公里的路。

  村党支部书记李在林说:“村民们从广播电视里得知绿色食品畅销,争先恐后地发展种养业,现在我们村人均收入都在万元以上。

  据准格尔旗委宣传部副部长、广电局局长张明介绍,旗里加大投入,采取有线联网、直播卫星接收、公用卫星等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村广播电视覆盖问题。对信号接收系统不好的地区,计划新建地面接收基站30个,已经建好22个。基站覆盖区的农牧民都能看到63套电视节目、45套广播节目。

  记者:徐永升

  时间:4月16日

  地点:达日罕乌拉苏木贡格尔嘎查四组

  两根电线接入牧民毕力格图家中,一个卫星电视接收天线就在蒙古包旁架了起来。这个印有“户户通”字样的“小锅盖”,让毕力格图第一次通过卫星“零距离”了解到浑善达克沙地以外的世界。

  “这个‘小锅盖’改变了家里人的生活!”妻子斯琴高娃过去觉得生活单调、寂寞。夏天活儿多时还好,晚上累得倒头就睡。可一到寒风刺骨、积雪没膝的冬天,夫妻俩一整天都得呆在蒙古包里,毕力格图靠喝闷酒打发时光。

  “有了卫星电视,就像打开一扇窗户,心里特别敞亮!”这个能接收57套电视节目和43套广播节目的卫星电视,毕力格图一时还有点应接不暇。他每天都要收看中央电视台和内蒙古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还要看中央七套的农业节目,了解先进的种养技术和市场行情。

  克什克腾旗广电局干部巴雅尔介绍说,一套价值350多元的卫星天线,政府补助300多元,牧民只需交50元就能安装到户。今年,旗里打算新安装1.5万套卫星天线,届时将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在全旗覆盖。

      就想建一个农牧民自己的电商平台

  记者:王玉琢

  时间; 4月16日

  地点:薛家湾镇西营子村

  沐浴着和煦的春风,记者走进距离准格尔旗薛家湾镇10公里的西营子村。“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西营子由杂乱无章的旧村变成了“村庄不见垃圾堆、下雨下雪不积水”的美丽乡村。

  西营子村2013年底通了宽带,村民可以随心所欲收看各种电视节目、随时随地接打电话,上网冲浪、网上购物成为农牧民生活的一部分。村民魏志荣每天都要在电脑上浏览“淘不出手网络商城”的蔬菜商情网,以便价格高时把自家种的西红柿卖出去。

  2013年正式上线的“淘不出手网络商城”创办人赵峰对记者说:“农村有很多优质的绿色农畜产品,但缺少销售渠道。城市居民就想吃上放心的农产品,也找不到购买渠道。我就想建一个农牧民自己的电商平台,把农村牧区的好产品推荐到城市居民的餐桌上。

  “以前靠亲戚朋友宣传卖鸡,一次卖几只。通过‘淘不出手网络商城’平台,不仅卖得快,而且价格翻倍。”村民刘福泉说。

  赵峰说,“淘不出手网络商城”今年计划在全旗152个行政村设立联络站,不仅要把田间地头优质农产品送上市民餐桌,更要把本地见不到的新鲜果蔬、水产海鲜、商超百货等运往农户家中,让农牧民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样便捷、高效的互联网时代新生活。

  记者:徐永升

  时间:4月16日

  地点:达日罕乌拉苏木贡格尔嘎查四组

  看了中央七套《致富经》栏目一期农家乐节目后,毕力格图就一心想着办一个牧家乐旅游点。

  30头牛、100只羊和100只骆驼,这是毕力格图的全部家底。他不想再扩大规模,怕牲畜多了草场不堪重负。他只想把景点打造成一个“五畜摄影基地”和观光基地,把这些牛羊加工后做成菜端上游客的餐桌。

  “一只羊卖给羊贩子,只能卖700多元,而在旅游点做成烤全羊,卖到1500元还供不应求!”至于那100只骆驼,他说可以开展驯驼、骑驼、骆驼踢球等旅游项目,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在毕力格图的蒙古包外,堆放着刚拉来的3万块红砖。今年,他想盖4间砖瓦房,再搭上5个蒙古包发展牧家乐。这个预算为14万多元的旅游点,房舍装修的设计标准堪比楼房。去年,毕力格图靠养畜挣了12万元。今年旅游点开业后,预计全部收入能达到25万元以上。

   -主持人点评

  王二驹老两口点电灯的梦想实现了,毕力格图通过卫星了解到浑善达克沙地以外的世界,赵峰建起了农牧民自己的电商平台……偏远山区、草原深处的农牧民过上了互联网时代的时尚生活。

  两根电线、一个“锅盖”,打开了通向世界的那扇窗。广大农牧民通过广播电视了解党的富民政策,学习种养技术,捕捉市场信息,丰富文化生活,由此开启致富之旅、梦想之旅。村村通电、村村通广播电视通讯,改变的不仅是农牧民的生活方式,更带来农村牧区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这是送到千家万户的“文化活动室”,是通到农牧民心坎儿上的民心工程,对于农村牧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