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井军:为国家守护文物
刘井军:为国家守护文物
刘井军介绍双龙纹元青花瓷瓶
在赤峰市敖汉旗四家子镇有一个规模宏大的私人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不但是自治区规模最大的私立博物馆,还是一座以中华龙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的主人刘井军为博物馆起了一个内涵深刻的名字——龙源。6月20日,记者慕名来到了内蒙古龙源博物馆,采访了馆长刘井军,听他讲述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孩子是如何成为收藏大家的传奇故事。
痴迷文物收藏
“我之所以要把这座博物馆叫做龙源博物馆,是因为赤峰市是中华第一龙的故乡,我作为一个赤峰人,在30多年的文物收藏过程中,有很多与龙有关的文物,我想通过博物馆的展品,给人们展现一个中华龙文化的千年历史脉络,为中华文明追本溯源。”刘井军说。
刘井军虽然个头不高,又很瘦小,但他给人的印象却是非常的精干。他是这样评价自己的:“我平时不太善于说话,尤其是家长里短的聊天,更是说得少。不过要是和我聊起文物收藏方面的话题,我却有说不完的话,我就是喜欢收藏和鉴赏文物,我平时对很多事情都不太上心,但是只要是和文物有关的事情,都会记在心里。我有成千上万件的文物,虽然放在库房的架子和地上显得很乱,但是只要我从文物旁边走过去,要是少一件东西,我就会马上发现,就是摆放顺序变了,我都能知道,这可能是天生的特长吧!”
刘井军对文物收藏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为了搞清楚一件文物的真伪和价值,他可以彻夜不眠的去琢磨,一定要把手中的这件文物搞清楚,他才能入睡。一谈起文物,刘井军有说不完的话:“有的时候,我明知道这个物件是赝品,我也要买下来,拿回去研究,从中弄明白造假的地方在哪里,有哪些特征。鉴别假货其实也有它的规律,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很方便的辨别出来。比如花纹图案、外形是否符合那个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人工作旧在文物表面会出现什么样的光泽和颜色,这些知识和经验都是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具备的。”
结下不解之缘
1967年刘井军出生在赤峰市敖汉旗新惠镇三宝山村,每当回忆起当年的日子,刘井军仍然感触颇多。“从小由于家里贫穷,我经常吃不饱饭,16岁的时候家里穷得实在是拿不起学费供我上学,我就辍学回家。不能上学,我也不能在家等着饿死啊!我听说辽宁有个叫西柳的地方批发服装很便宜,如果把那里的服装拿到我们农村来卖,一定会有人买,于是我就靠卖野菜攒下来的一点钱,到西柳批发了便宜服装回来,到各村去卖,没想到生意还不错,渐渐的我有了一些积累。”刘井军说。在走村串户卖服装的过程中,他发现农村各家各户有很多铜钱、青花瓷瓶等家传的古物件,很让他着迷。由于那个年代,人们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哪还有心情收藏古董,那些东西当时也不值几个钱,于是刘井军想,能不能用服装和老乡们换家里的古物件呢?于是他尝试着开始了以物换物的生意,没想到大家非常的捧场,纷纷拿出家里没用的旧东西来换服装,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刘井军开始了他与古董文物的不解之缘。
在此后的30多年时间里,刘井军无论做什么生意,都离不开与文物收藏的联系。他说:“我经营的铁矿、龙血玉石矿等生意,赚的钱基本都投入到文物收藏里面了。有一年,我在蒙古国做生意,听说当地民间有一对双龙纹元青花瓷瓶,我就千方百计托人帮我寻找,终于找到它们。于是我花巨资买下这对元青花瓷瓶,由于这对元青花瓷瓶做工精美,尤其是瓶身上的两条青龙,活灵活现,精美绝伦,每个市场估价都在亿元以上,已经成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肩负历史责任
刘井军评价自己是没有多少文化的人,但是他做事认真钻研,对朋友和求教于他的文物收藏爱好者一直非常热情,只要他能做到的,绝不推辞。2014年清华大学邀请刘井军去讲授文物鉴赏方面的课程,作为国内文物收藏和鉴赏方面的大家,刘井军前去讲课并没有收取任何费用。他说:“我去讲课,其实就是和大家交流收藏和鉴赏方面的知识和心得,通过交流结交成朋友,那就是我最大的收获。”刘井军初中没有上完就辍学了,可他却能走上清华大学的讲堂讲课,让那些听过他讲课的学生们钦佩不已,这一切的取得,是他30多年痴迷文物收藏的最大收获。刘井军在文物收藏界的鉴赏水平是远近闻名的,很多收藏爱好者千里迢迢慕名来到赤峰市,让他帮助鉴定文物,不论是谁,他都会热情接待,认真鉴定,而且不收取任何的费用,这让他结交了众多业内的朋友。“现在我在全国各地都有朋友,是共同的爱好让我们成为好朋友的。”刘井军骄傲地说。
“2014年,当我的私人博物馆建成的时候,我就感受到了我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变得更加重大了。我做到今天,所有的文物已经不是我个人的了,它们是属于国家的,我其实是在为国家守护着这些文物。”刘井军说。2013年9月当投资1.6亿元的内蒙古龙源博物馆开工建设的时候,刘井军就盘算着如何将这座馆区总占地面积3335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551平方米的自治区最大私人博物馆办好。为了办好博物馆,他把自己的几所矿山交给别人去经营,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博物馆的建设管理当中。如今,一座拥有自史前文化到明清时期的化石、陶瓷、玉石、骨蚌、金属器及壁画等8000余件文物,其中珍贵文物500余件的博物馆已经建成,并免费向社会开放。
开设私人博物馆,是肩负着珍藏历史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为了让博物馆办好,作为赤峰学院历史系客座教授的刘井军,聘用了许多赤峰学院的历史系毕业生,参与博物馆的文物研究保护和日常管理工作。为此他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每年博物馆的维护经费和人员开支就要600余万元,这让刘井军感觉有些吃不消。他希望政府能够给予博物馆在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让博物馆能更好地发展。
为了扩大博物馆文化产业价值,刘井军依托内蒙古龙源博物馆,建设了一个以热水汤温泉旅游为基础,集文物展示、兴隆洼玉石制作过程、文化体验、销售综合服务等为一体的龙源文化产业园,开馆近一年的时间里,已经接待国内外参观者数万人次。(文·摄影/本报记者汤军)
[责任编辑 魏佩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