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起:一个“老铁路”的收藏爱好
新华社呼和浩特10月18日电题:刘振起:一个“老铁路”的收藏爱好
新华社记者哈丽娜
67岁的刘振起有一个心愿,就是做“铁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身为“老铁路”,自参加工作起,他就开始收集各种与铁路相关的物品,诸如火车票、铁路信号灯、各式铁路制服……一件件藏品,见证和记录了国家铁路事业的发展进程。
小火车票里的大变迁
走进刘振起的家,50多平方米的房间,放满大大小小的箱子,由于楼下的凉房前几天被拆除,他只得将收藏品搬到屋里来,并把自己的房间让给它们。记者发现,墙壁上挂着纪念章,书桌上摆着信号灯,床铺上放着火车票……仿佛走进了铁路收藏馆。
“这个蓝色的是上世纪50年代的火车票,这个粉红色的和白色的分别是上世纪60、70年代的火车票……”刘振起一边介绍,一边小心翼翼地将一摞摞火车票逐一打开,按照不同时期和类型归纳整理。
在众多铁路藏品当中,刘振起对火车票最有感情,看着一张张不同年代的火车票,不由感慨良多。“过去的火车票就是简单的小硬纸片式车票,到上世纪90年代,火车票就变成机打票了。再后来,火车票加上了条形码,有了这些识别码,不但方便了管理,还有效保护了乘客的个人信息。”
“从前火车票上都印有3日内有效,或5日内有效的字样,这是由于过去火车速度慢,人们坐火车要坐上好几天才能到目的地。”刘振起说,“如今火车全面提速,更有高铁等新兴铁路交通方式,通常一天之内就能到达目的地。”
除火车票外,刘振起还收藏了各种公免票。比如,公务乘车证、探亲乘车证等。一张张票据,让人直观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国家铁路事业的发展进程。
两个信号灯的故事
家中收藏的两个老式煤油信号灯是刘振起的“至宝”,为了收藏这两个信号灯,他曾两地辗转,特意从北京前往内蒙古包头。
2009年3月,刘振起在北京照顾母亲。有一天,一个朋友来电话称,有两个上世纪50年代的铁路线路老式煤油信号灯,要他到包头去取。听到这一讯息,他立即踏上去往包头的列车。
经过10多个小时的车程,在包头朋友家,刘振起得到了两盏老信号灯。两盏矮式信号灯保存完好,灯罩玻璃等各部件齐全无损,只是部分油漆脱落,露出斑斑锈迹。
刘振起说:“老煤油信号灯,过去都是单位使用,已经停用多年,大多被单位以废物丢弃,能够保留下来的,已经为数不多,而能够成为个人收藏的铁路老物件,更是难得!”
这两盏矮式老信号灯分别是用于铁路线路(道岔)的,一盏是徐行灯,是天津市椿祥制灯厂出品的;另一盏是转辙器标志灯,天津市公私合营福兴达厂出品。
刘振起说:“这两个信号灯也见证了国家铁路事业的发展进程。百年前,我国铁路上使用的信号灯都是进口的。新中国成立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铁路不仅换上了用电的信号灯,如今信号灯还实现了自动化、数据化,这些都是国家铁路事业快速发展的成果。”
“老铁路”的铁路情怀
刘振起是北京人,1968年作为知青,从北京下乡到内蒙古四子王旗插队。由于表现出色,1971年,被推荐到呼和浩特铁路局工作。从此,内蒙古成为刘振起的“第二故乡”。同时,他也与铁路相关物品的收藏,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来到铁路局工作开始,我就对与铁路相关物品的收藏产生了极大兴趣。平日只要有时间,就去站台上捡火车票,或是在车厢内回收一些废旧铁路用品。日常工作中,我还跟车前往广州、汉口、郑州、兰州、成都……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到当地旧货市场转转,找一找跟铁路有关的玩意儿!”刘振起说。
200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刘振起在中国铁道博物馆举办了中国铁路个人文化收藏展,展出的铁路文化藏品琳琅满目,既有铁路票证、单据、规章、邮票、纪念章,以及书籍、宣传画等纸制品,也有各种车辆、机车小配件物品,还有铁路用水杯、信号灯、老电话、铁路制服等实用品。
刘振起说:“我的这些收藏品能在博物馆展出,可以让人们了解到国家铁路的发展与变迁,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近年来,刘振起的收藏品吸引多家博物馆的关注,北京交通大学博物馆、南京铁道学院博物馆、连云港火车站博物馆等单位,纷纷收藏了他的藏品。刘振起常说,不要等丢了鞋,再去找脚印……
“新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铁路发展史无疑是一个缩影。因为,它可以让后人从铁路发展的变迁中,看到发展中的中国脚步。”刘振起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