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成就梦想 创新开创未来
——阿拉善右旗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综述
前年从内蒙古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袁海燕,在阿拉善右旗就业部门的扶持下贷到了15万元的创业基金,在巴丹吉林镇步行街开了一家服装店。谈到梦想的实现,她说:“多亏了旗里这几年在大学生创业就业方面出台的扶持政策,没有政府帮助就没有我现在的生活,我现在月纯收入5000元,等我赚更多的钱就可以做更大的事业。”
近年来,阿拉善右旗把创业创新作为稳增长的有生力量、调结构的有效方式、促改革的有力举措和惠民生的有益渠道,多措并举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力打造新常态下旗域经济发展新引擎,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增添了不竭动力。
通过落实全盟《关于实施创业就业工程的意见》,制定《推进创业就业工程实施细则》等政策措施大力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去年4月,阿拉善右旗概算投资5500万元对原梳絨厂旧址进行改扩建,集创业咨询、技能培训及专家指导于一体的创业孵化园一期工程初具规模,以驼绒制品、蒙古族服饰、民族手工艺品制作、玛瑙奇石加工、特色旅游产品等产业项目为主体的15家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提前入驻孵化园,吸纳农牧民和“4050”从业人员200余人。与此同时,在巴丹吉林镇额肯呼都格嘎查建立了首个以经营特色餐饮、养殖、种植和农产品加工、运输、建材为主的农牧民创业园,200余名农牧民实现了稳定创业就业;在雅布赖镇商服黄金路段规划建设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60户“大漠人家”,现有120多名农牧民从事旅游餐饮服务业。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全面落实自治区“12+2”就业促进计划和《高校毕业生企业岗位补贴办法(试行)》,对具有本地户籍、毕业后服务于旗内企业并与企业签订两年以上劳动合同的高校毕业生每人每年发放岗位补贴3000元,帮助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城乡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
曾经得益于返乡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的全国劳动模李菊兰,2008年在阿拉善右旗挂牌成立了祥瑞生态养殖园,如今养殖园从业人员38人,年出栏生猪3600余头,年销售收入达到260万元,成为该旗规模最大的一家集饲养、屠宰、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肉类食品企业。李菊兰常说:“感谢党的政策,没有政府的创业政策就没有今天我的发展。”该旗创新出台了农牧民创业基金政策,大力推行“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创业投资+科技示范”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引导农牧民就地创业,先后成立塔木素骆驼实业、阿拉腾驼奶、曼德拉绿源沙生植物等富有特色的专业合作社,累计发放农牧民创业贷款4225万元。据统计,该旗2014年新增城镇就业395人,农牧民转移就业461人;今年预计城镇新增就业350人,农牧民转移就业4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
入夏以来,在曼德拉苏木沙草产业基地,梭梭种植大户侍明斌正在忙着打理他的“草滩鸡”和“锁阳猪”。侍明斌说:“原来这个地方一棵梭梭也没有,这几年在政府的扶持下,他种了40000亩梭梭,接种肉苁蓉1000亩,每年仅卖肉苁蓉的收入就达到5万多元。随着生态的好转,今年他们嘎查又成立了农牧民沙产业种养合作社,利用梭梭林下植物养鸡喂猪,开发出了新的沙产业项目,一只鸡能卖到150元左右,一斤猪肉能卖到三、四十元。这个梭梭林就是我们农牧民的绿色存折,可以给我们带来经济效益,现在嘎查有47户开始种植苁蓉接种每年收入都在两万元左右。”
阿拉善右旗把打造特色产业作为重大生态工程和促进农牧民就业增收的主要载体来培育,围绕梭梭苁蓉产业基地建设鼓励企业、协会、科研机构、合作社、农牧民等结成共同体发展沙产业,大力推进苁蓉、锁阳、沙葱、黑果枸杞等沙生植物产业化发展步伐,目前全旗种植人工梭梭林和人工肉苁蓉接种面积分别达到59万亩和17万亩,从事沙草产业发展的农牧民3000多人,户均年收入3到4万元,部分牧户达到10到20万元。
阿拉善右旗以商事制度改革激发创业活力和发展动力,全面启动“三证合一”工作,将原来的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整合为“一证三号”,为营造亲商安商的投资创业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旗发展各类企业287户,注册资金29.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和22%;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3户,注册资金408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1%和88%;个体工商户1724户,注册资金9253万元,从业人员2423人,同比增长6%、19%和5%。(包秀文、陈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