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冰师”薛荣其的“冰雪奇缘”
新华网上海7月23日体育专电(新华社记者朱翃、金正)“大家称我为‘制冰师’,其实我就是普通的体育工作者,赶上了中国体育的蓬勃发展。制冰师只是我其中的一项技能。”爽朗的笑声和一双结实的手,是薛荣其给人的第一印象。
从一位普通的农民,到顶级国际大赛的制冰师,薛荣其的故事既励志也颇具传奇意味。
年已花甲的薛荣其祖祖辈辈在上海闵行务农。30多年前,上海市体育局要征地创办体育职业学校,他也从一位农民被意外地编入体育系统。“对于这个身份转变,我是相当满意的,别看我个子小,游泳、乒乓和羽毛球我都很擅长”,孩提时就喜欢运动的薛荣其从此真正与体育结缘。
起初,薛荣其在上海跳水队工作,“烧过锅炉,做过救生员,还当过厨师,什么都干过”。2010年底,随着东方体育中心的建成,薛荣其被调去参与世界游泳锦标赛的场地维护工作,没想到游泳比赛结束之后,他留在了体育中心并阴错阳差地成为一名“制冰师”。
薛荣其是上海首批系统学习专业制冰技术的人之一。2011年,依托“北冰南展”战略,上海东方体育中心邀请北京首都体育馆的几位专业制冰师来到上海进行制冰培训。“在此之前,上海基本上没有专业的制冰队伍。”薛荣其说。
从2011年开始,各个冬季项目的国际级比赛,成了东方体育中心的“常客”。4年来,最让老薛骄傲的,莫过于由他经手的一次次“成品”——短道速滑世锦赛、中国杯花滑大奖赛、冰上雅姿花滑表演以及2015花滑世锦赛的冰面,都出自他和其他六名“制冰师”组成的七人“制冰团”。
一路走来,老薛自己也觉得很不可思议,“起初我对冰雪运动完全不了解,非要扯上点关系的话,那就是小时候我很喜欢滑旱冰,那种飘逸的感觉倒是一样的”。
“制冰团”中的“老法师”
2015“冰上雅姿盛典”前夕,薛荣其每天上午8点就来体育馆工作了,一直忙碌到晚上9点才能回家。每次有冰上比赛,“制冰团”都要提前四五天开始制冰。“制冰工作就是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就像上海的改革转型。”薛荣其说。
“制冰工作就像做千层饼似的,每一次浇水要等两三个小时,等冻结实后再浇,浇上十几层后再刷好几遍内墙涂料,刷完涂料还得拿喷雾机器补水,最后再浇上五六遍水……”制冰工作看似简单,其实很繁琐,湿度、速度、厚度、平整度等等,通通都有严格要求。
上海气温较高,空气又湿润,制冰难度很大。为此,四年多来“制冰团”开动脑筋克服了许多难题,用各种方法和设备来控制温度、湿度。他们甚至因地制宜进行了工序和材料改良,比如创造了涂料浇筑法,“过去北方地区都是用钛白粉,后来我们发现涂料效果更好,不仅便宜,而且颜色更白,现在北京、吉林等地也开始用涂料了”。
为了节能环保,上海东方体育中心最多用时五天完成制冰,效率在全国遥遥领先。在今年3月份花滑世锦赛开幕前,老薛守在冰场“如临大敌”,好几天半夜2点多睡,凌晨4点半就起床做准备工作,“没办法,多耗一天就要消耗大量人力、财力”。
夏天室外三十多度,而室内冰面上的温度低至零下十几度,可谓“冰火两重天”。“经常要里外搬东西,干活重了就会出汗,温差又太大,所以每次制冰都容易感冒。”老薛说,“我身体好,扛得住。”
今年60岁的薛荣其到了退休的年纪了,但是七人“制冰团”各司其职,场上制冰、协调设备、开冰车,少了一个人都无法运转。“薛老师在我们眼里可是一位‘老法师’,吃苦耐劳、工作积极,是我们晚辈的榜样,”“制冰团”成员蒋远星说。
“如果申奥成功,希望能去赛场看看”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滑冰协会就提出过“北冰南展”的构想:“希望在南方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通过建造冰场及专业的滑冰队伍,来实现南北方冰上运动的共同发展。”
曾几何时,冬季运动在中国的土壤仅限于东三省,南方的孩子与冰雪运动无缘。“目前在南方开展冰雪运动还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成本很大、设施硬件跟不上,另一方面专业制冰师、教练员也很缺乏。”奥运冠军杨扬坦言,尽管如此,但她依然看好前景,“我们有政策的支持,有能干的体育工作者,更有广大的冰雪爱好者”。
最近几年,短道速滑世界杯、花样滑冰世锦赛等国际一流冰上项目赛事纷纷在上海举行,上海这座难见自然冰雪的国际大都市已经拥有11块大大小小的冰场,带动了冬季项目的升温。“现在越来越多的赛事赞助商反而更喜欢将比赛放到上海,普通市民因为觉得新鲜而对冰上比赛很感兴趣,并最终参与进来。今年的花滑世锦赛,容纳1.5万人的场馆座无虚席,”上海体育局局长黄永平说。
在索契冬奥会期间的申奥推介会上,北京张家口2022年冬奥会申办委员会的官员就曾以上海为例,证明“北冰南展”在南方城市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作为一名制冰师,老薛正是这个过程的亲历者、见证者和贡献者。
“如果冬奥会申办成功了,我希望能去赛场看看。”这是薛荣其六十岁的生日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