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对接“一带一路”促我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01.09.2015  09:31

   

  8月25日召开的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成立大会提出,咨询委员会要积极参与《中国制造2025》配套文件的研究编制,抓紧启动一批可形成有效投资的重大项目论证工作。

  自5月8日《中国制造2025》发布以来,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正在加速落地。5月1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钢铁、有色等12个重点推进行业。7月24日,国务院发布外贸“国七条”,支持企业开拓国际产能合作,推动装备企业“走出去”。8月4日,发改委发布《关于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大工程包的通知》,明确轨道交通设备等六大领域项目发展“路线图”。此外,商务部、工信部等部门也正同步推进相关政策的实施,从多个方面给予支持。

  在中央“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快速推进的助力下,“中国制造”也加快了跨国化发展的脚步,制造业对外投资呈快速增长态势。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制造业对外投资达50.9亿美元,同比增长63.1%;成套设备出口达600亿美元,同比增长10%。我国高铁在非洲、南美、泰国、印尼频频斩获大单;我国三代核电技术也正在向非洲、欧洲、南美市场进军。

  目前,高铁、核电、工程机械等高端优势产能正加速“出海”,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布局实施打下了坚实有力的发展基础。上半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0个国家承揽对外承包工程项目1401个,新签合同额375.5亿美元,同比增长16.7%;完成营业额297亿美元,同比增长5.4%。涉及的行业多属于电力、通讯、石油化工等优势领域。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业已推出制造业发展战略并已颇见成效。美、德、日等老牌制造业强国正在从“去工业化”走向“再工业化”之路,图谋重新抢占21世纪先进制造业的高点。美国的“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德国的“工业4.0计划”、日本发布的《2015年版制造白皮书》,均旨在通过科技创新布局下一代的先进制造技术。

  制造业事关国民经济命脉,制造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提升国家竞争力和硬实力,同时也将为提振本国经济做出巨大贡献。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可谓大势所趋、恰逢其时,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中国制造”可以说遇到了难得的发展空间和契机。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制造业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是政治风险、歧视性贸易壁垒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我国制造业走出去。二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旧是阻碍企业“走出去”的最大短板。三是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四是“走出去”的国际化服务机制还有待改进。

  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要让“中国制造”“走出去”,还需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

  政府层面,需要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支持。首先要加强对外投资立法,构建制造业企业走出去的法律安全体系,在规范企业境外经营的同时,维护企业“走出去”的正当权益。其次要推动完善金融领域的政策措施,拓展融资渠道,加大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第三,进一步完善政府推动,通过发挥政府间的外交合作机制,积极搭建桥梁,为企业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打铁还需自身硬,企业自身产品的创新升级也是应有之意。要让企业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做到“大而优”、“大而强”,采取市场化方式主动抱团出海,避免单打独斗,降低风险。同时更要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与当地融合,实现业务属地化经营。

  在信息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中国制造”和“一带一路”互动互利,将促使我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内蒙古首例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开庭
       晨报融媒记者 王晓玲   本报Nmgcb.Com.Cn
内蒙古公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情况
       晨报融媒记者 温晔峰   本报Nmgc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