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任务再发力】红色兴安:头号工程紧锣密鼓再攻坚
【六大任务再发力 怎么干?】红色兴安:头号工程紧锣密鼓再攻坚
盛夏时节,五道河子村,宛如南方的水乡。
小桥流水、满目青翠。
水稻试验田里,绿色与紫色相间;
好一幅恬静美丽的乡村画卷。文化广场上,老人带着孩子悠闲地玩耍。
这里就是 兴安盟 扎赉特旗好力保乡五道河子村,今年被评为国家级美丽乡村试点村。
“看着村里一天一个变化,心里那个兴奋劲儿呀,一天比一天强烈……”村民张明礼的喜悦之情,源自“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全面实施,这项实实在在得民心、惠民生、促发展的重大举措,让老区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用勤劳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兴安盟是革命老区,也是典型的老、少、边、贫地区,从80年代起,兴安盟就被国家列为扶贫重点地区。如今,兴安盟扶贫开发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兴安盟把扶贫开发作为头号民生工程,将自治区实施的“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破解全盟贫困问题的最有力抓手和最有效途径,紧紧抓住被列入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和自治区省级领导联系贫困旗县、厅局定点帮扶等重大机遇,将片区规划实施与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行业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全力以赴,向新一轮扶贫攻坚发起冲击。
突泉县赛银花移民扶贫园区全景。记者 郭力 见习记者 高敏娜 摄
扶,不能大水漫灌,要通过实施“靶向疗法”,搞精准滴灌
见到乌兰浩特市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先锋村村民孙景海时,他正在温室大棚里采摘草莓。“以前,谁是贫困户都由村干部说了算。现在,我们大家说了算。”他一边采摘草莓,一边笑呵呵地说起村里给贫困户建档立卡的事。
兴安盟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在长期的扶贫工作中,兴安盟各级干部深刻体会到,“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水过地皮湿”,不能充分发挥扶贫的效应。盟委书记苗银柱态度坚定:“兴安盟扶贫开发既要创新方法也要创新机制,建立完善扶贫对象的识别和瞄准机制,多渠道增加扶贫开发资金,逐村逐户打歼灭战,确保扶贫扶到根上、扶到点上。”
为此,2014年起兴安盟开始实施精准扶贫,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重点解决最贫困、最需要帮助人群的贫困问题。
对于精准扶贫,科右中旗扶贫办主任六十九的解释深入浅出:“为贫困户、贫困村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就像瞄靶子一样准确锁定了目标,方便因户施策、因村制宜,制定对口帮扶措施。这既符合国家要求,扶贫的效果还明显。”
调子定了,措施是关键。在兴安大地,“三到村三到户”正在热火朝天地开展着。“三道村三到户”即干部到村到户、规划到村到户、项目到村到户,通过扶贫贷款兴产业,通过易地移民搬迁挪穷窝,通过“十个全覆盖”工程,提高贫困村公共服务水平。
扎赉特旗旗长姜天虎给记者讲了一件事。前不久,盟委书记苗银柱到扎赉特旗巴彦高勒镇永合村调研,被一位老上访户拦住了。“当时,我们还挺紧张,怕他生出事端。哪知道,他是要夸‘十个全覆盖’。村里给他盖了新房子,还把路修到他家门口。生活好了,他主动担负起清扫村里街道的活儿,干得很欢实。”
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混都冷嘎查35岁村民安成林一直闲在家。去年下半年,在“三到村三到户”的精准扶持下,他成为一名既有种植收入、又能靠驾驶技术赚钱的脱贫户。像安成林一样,不少农牧民的贫困原因是思想观念落后。乌兰浩特市各机关党员干部利用休息时间,和帮扶户深入交流,与嘎查村党组织结对共建、与贫困户结对帮扶。通过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的往来沟通,在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的同时,逐步转变贫困户的落后思想观念,首先实现“思想脱贫”。
记者在跟随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党委书记王秀华下乡调研的途中,她谈起自己的感受:“在扶贫工作中驻村干部的引领最重要,驻村干部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工作开展得普遍好。加强嘎查基层组织建设更关键,嘎查班子团结向上的,扶贫效果往往就好。”
最值得一提的是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深入推进。它帮助群众选好产业,确保资金发挥效益,实现贫困群众增收脱贫。两年来,全盟共整合各类扶贫资金20多亿元,发放金融扶贫贷款18.4亿元,帮助16.5万名贫困群众拔穷根、挪穷窝、兴产业。
记者手记:通过精准扶贫,实施“靶向疗法”,兴安盟扶贫针对性更强,取得了明显效果。新时期扶贫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也在于精准。抓扶贫应摸清底数、找准“穷根”、明确靶向,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才能使扶贫工作彻底解决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等问题,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