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好菜”销全国

02.08.2016  20:41

 

图为农民将一个个番茄用蜡膜纸包好,装入塑料箱中。

忙碌而喜悦的收获季。  摄影 秦凯莉

土右旗苏波盖乡新营村心明种植专业合作社里,一排排干净明亮的大棚望不到边,一颗颗沉甸甸的番茄挂在植株上,若不是亲眼看到这壮观的种植场面,谁都不会相信在 包头 会有如此大规模、现代化的绿色农业种植区。

整洁的蔬菜分装车间里,忙碌的农民们将一个个番茄用蜡膜纸包好,装入塑料箱中,等待销往重庆、湖南、广东等地,送去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问候。

厚皮番茄的“扩张”之路

邬新明是苏波盖乡新营子村的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也是心明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老板”。说起当初为什么建立种植专业合作社,邬新明不假思索地说:“为了让村民们多挣些钱,转变农业结构。”

“2004年之前我在外地跑运输,靠给人开车维持生计。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南方每年7月初都会赶上梅雨季节,雨水很大,蔬菜价格不定期上涨,尤其是厚皮番茄的价格涨幅很大。我想到村里的自然条件适合种植,正好赶上政府提倡农业结构改革。这一年我当选了村党支部书记,为带动乡亲们搞番茄种植,我先在自己的地里‘试验’,技术成熟后就推广开了。”邬新明回忆说,12年时间里,从刚开始时的50亩种植大棚,发展到现在拥有500亩种植大棚,合作社流转了土地114亩,建设了一个专业的蔬菜分装车间,年销售实现百万斤。

番茄的采摘期长达两个多月,普通的大棚能产1.4万斤-1.5万斤,产量好的能达到1.6万斤,施的都是农家有机肥。采访时记者遇到了从成都来装车的买家王经理,他说,自己来这里收西红柿已经4年了,“这里的西红柿果肉特别好,我们的市场很认可。”

合作社带动农民共同致富

农业合作社采取统购统销的营销模式,既解决了产销不对称和蔬菜瓜果色泽、品质不达标的问题,也让市场的供需有了良好的互动交流,更具竞争力。

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形式还解决了村里及周边村镇的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邬新明以新营村的实际情况算了一笔账:他们村有许多剩余劳动力,多为50-6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一年辛苦到头,两个人四亩地最多可以挣到3200元左右。在合作社打工,不但不耽误自家种植,还可以轻松地挣到1.8万元-2万元。村民王强高兴地告诉记者:“前些年我把自己家的土地也流转了,一起加入合作社,钱挣得更多了。”除了自己村的剩余劳动力,旺季的时候,合作社还至少从周边雇佣60多人。

刚开始,种植需要扩大面积,邬新明通过向乡镇相关部门申请,得到了扶贫贷款,一段时间后,资金周转问题就成了摆在面前的难题,好在有政府的相关补贴、贷款才让合作社化险为夷。邬新明说:“政府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加快农业改革,给予农业合作社无息贷款,才让我们在经营最困难的时候,渡过了难关。最近,我们准备在村中新建一个大型蔬菜保鲜库,可以延迟蔬菜销售,增加竞争能力,提高蔬菜价格。”

经过40个小时的公路运输,这些由土右旗走出的番茄已经抵达重庆,走上了餐桌。今后,新营村的番茄还将“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