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德县十个全覆盖惠及民生

19.11.2015  11:56
  十月的化德,天气略显寒意,但走进农村牧区,处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拆危房、盖新房、砌院墙、铺管线、整环境……一派大建设、换新颜的喜人画面映入我们的眼帘。

  “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化德县始终坚持“点上整合,线上贯通,面上美丽”的总体思路,筹资4.2亿元,强势推进“十个全覆盖”这项民心工程,让农牧民尽享幸福时光。到目前,全县累计实施74个行政村、239个自然村的“十个全覆盖”工程,工程总量完成90%以上,惠及人口4.5万人,占农村常住人口的80%。

   惠民政策送来“及时雨”

  化德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总量小、底子薄、基础差,尽管全县将80%的财政支出全部投入民生领域,但依然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基本需求,特别是农民住房难、行路难、吃水难等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全县90%的房屋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土坯房,特别是公共服务基础欠账多,严重制约了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2014年初,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用3年时间,在全区农村牧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重大决策。化德县迅速行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将“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彻底改变农村贫困落后面貌的有力契机进行集中攻坚,县委、政府向全县人民郑重承诺:用三年时间,投资6亿元,在全县6个乡镇、93个行政村、352个自然村启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县委政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工程领导小组。在责任落实上,实行“领导包村、干部到户”的层级责任落实体系,明确了工作责任、工作任务,合力推进。在运行机制上,通过各层级协调联动和领导干部示范引领,形成了“领导小组统筹调度、分管领导牵头负责、职能部门具体指导、镇村组织实施、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同时,启动实施了千名干部下基层,2000多名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工作;选派81名年轻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协助落实“十个全覆盖”工程任务。

   水路房架起“连心桥”

  10月1日,对于长顺镇向阳村的52户村民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们集体告别了居住了40多年的土坯房,搬进了统一规划设计的砖瓦房。村民肖春贵、乔粉花老两口高兴地说,“十个全覆盖就是给我们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办好事,我们老两口都有农村低保,还能领退耕补贴、粮食直补,杂七杂八一年有近万元的收入。最让我想不到的是,还能住上新房,出门就是水泥路,还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肖春贵、乔粉花老两口是化德县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的一个缩影。

  “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化德县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缺啥补啥、实际实用”的原则,把解决危房改造、街巷硬化、自来水工程作为首要任务,把村庄划分为示范村、达标村、一般村三种类型,不搞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对那些房屋条件较好的农户,采取就地修缮的方式,对房屋进行维修加固和院落整理;对危旧房屋、有新建意愿的农户,采取“以新换旧”方式“拆一建一”;对条件较好、现无人居住的砖木结构房屋,采取置换的方式,“拆一换一”;对无人居住的危旧房屋,全部进行了拆除,恢复植被;对鳏寡孤独的贫困老人,就近引导入住农村互助幸福院。对于改造难度较大,交通不便、生存条件恶劣的村庄,进行整体就近搬迁。

   产业发展筑牢“富裕路”

  人居环境改善了,经济上也要有保障,农牧民才能在这里生活得更踏实。

  秋季的杨家地村,街道绿树成荫、新房整齐划一,环境整洁卫生,曾经满院乱跑的猪、羊不见了踪影。化德县在推进工程建设中,大胆推行人畜分离,采取“前房后圈”的方式,使生活区和生产区相对分离,让世代沿袭的生产习惯和生活方式得以改变。

  白音特拉乡后滩村是2015年“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村,针对该村实际,全村27户村民进行了集中新建,并为每户村民建设了塑料大棚,发展蔬菜种植。村民武建荣是“十个全覆盖”工程受益户之一,他家住了40多年的土坯房年久失修,破旧不堪,今年7月份他搬进了新房,政府还免费给他配备了2个共占地400平方米的塑料大棚。

  在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中,该县把“十个全覆盖工程”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重点围绕农牧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生猪、肉鸡、特禽养殖和冷凉蔬菜种植,把改善农牧民生产与生活条件与增加农牧民收入紧密地结合起来,真正让村庄美起来,让村民富起来。工程实施以来,全县引进农牧业龙头企业19家,发展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356家,带动土地流转20多万亩,建成现代农业示范点15个、标准化养殖小区45个,近3000多农民进入农牧业产业链各个环节,人均来自产业化经营收入近3000元。

  值得一提的是,该县通过拆除闲置危旧房屋,以“以育代造”的方式,发展集体苗圃,壮大集体经济,有力有效地保障了“十个全覆盖”工程长效管理。

   民生工程绘就“幸福梦”

  走进长顺镇二道沟村,一排排粉刷一新的房屋映入眼帘,村中央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格外引人注目,崭新的水泥路延伸至居民家门前,道路两旁的油松尽显苍翠,一处处花栏墙内的小树苗茁壮成长;文化广场上,三三两两的老人悠闲地健身;文化活动室内,聚集着充电的农民;卫生室内,不时有人进出;便民连锁超市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

  今天村庄焕然一新的背后,得益于自治区党委、政府和乌兰察布市委、市政府的好政策,也得益于各级领导干部的倾心付出,国庆假期期间,全县3000多干部职工放弃休息时间,奋战在工程现场,干部晒黑了、村庄变美了,干群关系拉近了。

  长期以来,由于经济总量小、底子薄、基础差,化德农村牧区严重缺乏基本的公共服务,大部分行政村基础设施不配套,农牧民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适龄儿童上学难,看不上电视、环境卫生差,文化活动少,部分群众有病不敢看,房屋简陋陈旧,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成为农牧民的迫切需求。短短两年,化德县农村牧区的乡间田野、房前屋后,老百姓的态度有了大转变。目前,全县实施危房改造1.3万户,安全饮水覆盖4.3万人,硬化街巷326公里,农网改造升级632公里,数字电视转换升级1.8万户,建成文化活动室85个、标准化卫生室78所、便民连锁超市79个,养老保险、高龄津贴等社会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

  “咱村变化可大了,路平坦了,垃圾没了,路灯亮了,幼儿园有了,可真是看哪儿哪儿舒心!”在化德,说起“十个全覆盖”工程带来的变化,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连连赞叹,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一幅幅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一处处景色宜人的新村美景,一张张喜笑颜开的幸福笑脸……化德正全力以赴将“十个全覆盖”工程这件得民心、顺民意、惠民生的好事办好,办到老百姓的心坎儿上,让全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有体面、更有尊严、更加幸福。(特约记者刘彦宏)

[责任编辑 魏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