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板定营村:以喇嘛名字得名
原标题:板定营村:以喇嘛名字得名
板定营村,是赛罕区金河镇的一个行政村。
据相关史料记载,“板定营”是藏语村名。在清代乾隆年间,班定喇嘛曾住此地,以人名得村名。早年,这里有水有草,是蒙古族人放牧的好地方。牧人定居后渐成村落,取名“班定营”,后演变成“板定营”。
祖辈来自山西
“最早有个班定喇嘛住在这个村子,是用人名定的村名。”记者来到这个村子,遇人便问此村村名的由来,大多村民张口就来。但关于班定喇嘛的故事,却无人知晓。
为挖掘更多关于这个村子的故事,记者找到了本村年龄最大、且对该村历史文化有所研究的老者高义。高义今年87岁,曾任板定营村党支部书记,是土生土长的板定营村人。
“在这个村子,高姓人家占全村人的80%,是大姓!”高义言语间透着自豪。
提起为何该村高姓会占到这么大比例时,高义笑起来:“听老人们讲,这个村子曾经是蒙古族人的地界,他们在此放牧为生。后来,山西忻州的一个姓高的老汉因为家乡闹饥荒,便一人挑着个扁担来到此村租种蒙古族人的土地,扁担一头是个男娃,另一头是个女娃。再后来,女娃嫁到别处,男娃就在此村娶妻生子,长期生活下来,这一来就是十几代人。那个姓高的老汉也就是我们高姓人的祖先了。”
高义爱着这个村庄,关于村子的事情,他也一清二楚。他告诉记者,板定营村分为前、中、后3个板定营自然村,“村本部”位于中板定营自然村。“中板定营村前有一条河,叫什拉乌素河,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这条河发洪水,将板定营村冲散,分成了现在的3个自然村。”高义说道。
高里富智救4名抗日游击队员
在板定营村,一直流传着一个真实的故事——烧酒师傅高里富灌醉日本人,解救抗日游击队员。
说起高里富,87岁的高义是门儿清。高里富是高义同姓的叔叔,还曾经给高义讲述过解救游击队员的经历。
高义说,高里富自小母亲过世,还是孩子的他便跟随父亲去邻村打零工。打零工的东家有一个烧酒坊,高里富常年在烧酒坊玩耍,耳濡目染就学会了烧酒。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开了一家烧酒坊,高里富就在这家烧酒坊里当烧酒师傅。一天晚上,两个日本兵绑押4个抗日游击队员,进入烧酒坊,并让高里富看管着。那天晚上,正遇高里富出腰窝酒,他心生一计,便捧给两个日本兵一人一碗酒,两人饮后大醉不醒,高里富趁机给游击队员松绑,放走了他们。待到日本兵醒来追责时,高里富谎称自己睡着了,不知此事。
高里富一辈子也没有娶妻生子。“他是80多岁去世的,去世后,连口棺材都没有,还是村里集体捐钱给他买的棺材。”高义说。
牛奶曾日产11吨
改革开放以来,村里调整产业结构,加之伊利、蒙牛两大乳业集团的扶持,村民大力发展奶牛业,牛奶产量高峰期,每天可产11吨多。
据板定营村党支部书记高怀中介绍,现在该村有100多户人家,340多人,占地面积达8500多亩,养殖业仍是该村的支柱产业。
“近几年奶牛业不景气,现在村里只有一个奶站,奶牛300多头。也有一些人家养羊,养的羊多数杀了卖肉。”高怀中说,村里的地大都用来种植玉米,种植的玉米主要是用来喂牛。当然,一些年轻人还在跑运输、打零工,赚钱的方式和途径多种,村民年均纯收入能上万,30%的村民已经开上了小轿车。(记者 马丽侠)
[责任编辑 李珍 ]